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 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代表风采
给江河把脉的忠实守望者
发布日期:2012-10-15来源:九三学社甘肃省委 【字体:】 【颜色:】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题记 只要心中有事业,也就有了责任,有了动力,有了希望。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许工作枯燥无味,哪怕爬山涉水,蹈险历死,也能够绘出美丽的人生。为江河把脉,成为水文这个边缘事业的忠实守望者。

西部、甘肃,听起来有点荒凉和落后的地域,包涵着长江流域降雨充沛、洪水和泥石流频发的白龙河、嘉陵江诸河;拥有着黄河流域泥沙含量最大的洮河、大夏河、渭河、泾河等黄土高原干旱区高泥沙河流;横跨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必经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条我国水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内陆河流。水文、监测,让社会相对陌生和更加边缘的工作,像设立在阵地最前沿的哨兵所,时刻监视着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像埋在摩天大楼最低层的基石,默默无闻地支撑着经济建设的一次次飞跃;像每晚人们最想倾听天气预报,牵动着河流的生命健康。就是她们日日夜夜守望着江河,把守着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脉搏。

这项事业的优秀代表人物是一位稍矮、腼腆、还有点木讷的中年西北汉子。二十多年前,百业待兴,各行迸进。毕业于美丽大都市南京的河海大学的他,恰同学少年,意气奋发,志向高远。他一头扎进了现在看来相对边缘,远离市场经济,枯燥无味的水文行列之中,一干就是二十多载。他就是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江河把脉的忠实水文人,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站网测验处处长,甘肃省领军人才,教授级高工,刘进琪博士。

九十年代初期,下海经商的浪潮席卷中国,每个穷怕了的热血青年都在渴望迅速改变经济状况。他的同学们个个注册公司、创办企业,有的已经初具规模,纷纷邀请他下海经商。他踌躇满志,辗转反侧,几经试图涉水,最终却固执地选择了坚守。从此开始继续在水文这个耕耘,他孤独地考查河流,翻阅历史水文资料,为许多条暴雨洪水多发河流设计编制了防洪预报方案。及时准确地预报了嘉陵江大水,白龙江山体滑坡堰塞湖防汛等多期险情,挽救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此,他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这次他沉思的不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自己从事的水文行业如何为经济发展做点事,如何解决干旱缺水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科学问题?经过半年多的思考,他着手开始了甘肃水资源评价工作,带领同事们先后完成了甘肃省水环境状态及对策措施报告,甘肃省县级水资源及开发利用评价,甘肃省水功能区划分。针对水资源管理的薄弱环节,协助起草了甘肃省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甘肃省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协助省水利厅建立起水资源管理体系。

进入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行业差别、地域差别进一步拉大,贫富差别突现,孔雀东南飞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个人收入已经成为多数人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指标。在他身边,同时代毕业的大学生许多先后跳槽,进入了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重要部门,先后离开了这个最基层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岗位。二十年来,除了他们前后被“计划”到这个行业和单位外,自愿来到单位的本科生已经很少,人才流失,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水文事业陷入困境。就在这期间,他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获得了高级职称,南方的高校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夜深人静,终日在土里刨食的父母亲的谆谆教导,又一次回响在耳边,“咱是农民,不要好高骛远”的叮嘱常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一个农民的儿子,天生就有着朴实而怀旧的基因,为了回报养育他的黄土地,为了水文这个情结,他又一次放弃了发展空间更大的机会。静下心来,把目光盯在了西北干旱区如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更深层面。他潜心钻研,把土地利用与水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探索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完成了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驱动水资源格局变化研究,获得了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了《干旱区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专著,多次获得了甘肃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家核心学术期刊了发表文章20多篇。作为中英两国政府合作开展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需求管理项目G1的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规划,为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并获英国咨询公司聘任为咨询专家。这种潜心实干的精神,打动了他周围的人们。在他的带领下,同事们每年有成果,年年有获奖。在许多国家重量级学术期刊上有了甘肃水文的名字,社会技术咨询项目主动找上门来。就甘肃科技进步奖这一个方面已经走在了全省水利行业的前列,走在了全国水文行业的前列。甘肃省水文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社会影响力快速上升,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水利行业先进单位,2007年被水利部水文局评为全国先进单位,2008年被省委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所在单位从一个在省厅没有哪个领导愿意管、就怕水文局汇报工作的末等单位,逐步成为了上级领导想听汇报、主动关心的好单位。他也被国家水利部水文局聘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终审专家。

这些成绩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讲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在基层工作的普通技术人员,却要付出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他经常深入高山峡谷,出没洪水河畔,爬山涉水,奔波于全省93个水文站、330个雨量站,指导水量监测,查看水情报汛,解决各类技术难题。高山流水长,空谷传声远。黑河跨省区调水,时刻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调水的成败、成效一直受到国内各大媒体的高度专注。而作为黑河水量标志性的莺落峡和正义峡两个水文站,就在甘肃境内,承担着黑河来水总量的监测任务,这也成为了他这个水文监测处负责人的担子。从2000年7月黑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和管理的那时起,莺落峡水文站就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一年365天,莺落峡水文站每天测报的每组数据,都受到水利部、黄委会专家,特别是甘、青、蒙三省黑河流经区各级党政官员,甚至普通百姓的高度重视。测报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测报数据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因为在干旱缺水的西北,水就是生存的命根子,有水就能丰收,无水就要断粮。作为处长的刘进琪深知肩负责任的重大,为了提高流量测报的精度,他亲临现场,把测流的密度提高到每小时一次,他和水文站的同事们,轮番穿行在长达250米的羊肠小道上。冬天就是滴水成冰,他们也要破冰测流,常常虎口震裂,血染钢钎;夏天就是骄阳似火,他们也要下河取样,往往是汗流浃背,湿透衣衫。在他的带领下炼就了水文职工坚韧的意志,在几年的水文监测中,没有出现一次洪水漏测,没有发生一次水情错报,出色地完成了这个重要使命。

2008年5月12日,是全国人民难以忘记的日子,汶川地震严重波及甘肃的陇南地区,所处陇南的21个水文站有16个垮塌或损坏。特别是嘉陵江上宝成铁路隧道滑坡,引起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对铁路隧道抢险和下游省份防汛形成了巨大的险情。水文测站断面被淹没,水文监测条件完全变化,水文职工本身的安全岌岌可危。地震的第二天,得到这个消息后,强烈的事业心迫使他第一时间从省城兰州出发,直奔重灾一线谈家庄水文站。谈家庄水文站距宝成铁路隧道滑坡点只有百米,高深的峡谷山石滚落如潮,火车油灌起火浓烟罩满天空,河水咆哮,周围群众已经全部被疏散到安全的地方。空旷的原野里,水文站孤灯只影。身为博士的他,没有一点架子,立即组织不知所措的水文站职工,开始了和风雨搏激的紧张测报。他们淋着冰冷的雨水,坚持测报三天三夜,饿了就啃方便面、困了就在河边阴冷、潮湿的观测房里打个盹,完整地测报了一次次洪水涨落变化的全过程,确保了宝成铁路隧道抢修和下游的防汛安全。

作为九三学社的一名成员,他也承担了一份社会的责任,积极投入到学社的活动中。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聘任刘进琪为特约研究员,多次参加社省委组织的调查活动。他借助自己的专业特点,针对干旱缺水、用水矛盾十分突出的问题,先后提交5份调查报告,其中两次被甘肃省政府协评为优秀提案二等奖,一次获得大会发言提案。作为九三学社甘肃省水利系统委员会的副主委,多次协助主委组织开展社员活动,不断提高广大社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

日复一日,朝朝暮暮监测水涨水落;年复一年,风风雨雨书写人生履历。在甘肃这块黄沙漫漫,人迹却步的土地上,因为有江河的脉动而变得有了生气;江河也因为有了像刘进琪这样一帮无私奉献的水文人而蜚声海外;刘进琪也因为在忘我的工作中,把美好的青春无悔地化作一组组江河跳动的数据,找到了自己人生坐标,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万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