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 理论解读
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应充分吸纳利用社会组织力量
发布日期:2013-08-14来源:九三学社新乡市委 【字体:】 【颜色:】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内容提要:

社会服务工作是参政党的一项社会职责,是参政党履行职能的重要载体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任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的加快,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在政府简政放权的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应广泛联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中主体地位的优势是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新途径,这对于开创民主党派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直接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和主要方式,社会服务有助于促进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可以使民主党派扩大社会知名度、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表达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以促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更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政府职能逐步转变,社会公益事业快速发展并正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参政党社会服务工作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时代对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充分认识新时期新阶段社会服务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参政党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不仅是民主党派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的重要方式,也是其参政议政,履行职能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服务的概念

要做好社会服务工作,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广义的社会服务除了生活福利性服务以外还包括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生产性服务指直接为物质生产提供的服务,如原材料运输、能源供应、信息传递、科技咨询、劳动力培训等。社会性服务指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与协调发展提供的服务,如公用事业、文教卫生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

根据我们对社会服务的理解,结合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以及新世纪所面临的新任务来考虑,民主党派应加强社会服务职能,扩大其社会知名度,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树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表达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促进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并结合自身特点,利用自身优势,组织党派成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为社会提供无偿性和非营利性服务的活动过程。

二、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职能

相对于参政议政职能来说,社会服务职能主要是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组织民主党派成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为其献技出力的活动过程,具有务实的特点。民主党派社会服务主要有以下特点:

1、政治性特点。即民主党派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是以扩大其社会知名度,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树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表达其社会责任感,促进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 

2、广泛性特点。即既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又可以为特定的社会群体提供服务。

3、无偿性和非盈利性特点。即所提供的服务是无偿的或者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以盈利为目的服务属于商业服务范畴,不属于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范畴。

4、灵活性特点。既可以开展临时性服务,如定期不定期地为特定人群提供义诊、体检等服务,向灾区和灾民以及特殊困难人群捐赠款物等活动;又可以参与短期服务,如参与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疫病防控、伤员救治、恢复重建等活动;既可以开展中期服务,如参与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以及企业和农村开展污染治理等工作;又可以开展经常性服务,如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等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健康咨询、法律咨询、心理咨询,以及为企业和农民提供科技信息、产品供求信息等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致富信息等服务,还有通过开设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等常设服务机构,为广大患者提供经常性诊疗服务等等。

三、对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认识

首先,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直接参与社会建设的方式。科学发展需要统筹协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诸方面,其中社会建设方面还是个“短板”,有很大不足。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财富增长,但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加大、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出现了一些空白和薄弱地带、社会建设主体存在“缺位”等问题越来越凸显。民主党派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就能使社会建设的力量得到加强,建设主体更加多元,社会风尚得到改善。

其次,社会服务有助于促进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社会服务项目在解决局部群众的衣食困难、“雪中送炭”的同时,可以从困难的原因、救援的需求中发现体制、机制或政策上的不完善、不合理之处,在深入社会底层的过程中为参政议政提供启发和基础素材,一旦形成提案建议,就有可能从全局上、从根本上扩大受益面。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就是要善于从小事中提炼出可能影响全局的、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言。

最后,社会服务还是民主党派进行自我教育的生动方式。在爱心的奉献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在服务他人时提升自己的人格,在深入底层群众时触动自己的思想,在社会服务中增进价值观的认同。

四、民主党派目前在社会服务中存在的局限性

要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工作中去,就必须深入了解国情。只有在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民主党派人士才能对经济民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而目前社会服务领域十分广阔,我国在就业、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非常突出,各民主党派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方面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巨大的压力:

1、认识不够明确,定位不够准确。民主党派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认识和定位还存在错误与偏差,有相当一部分民主党派成员片面认为开展社会服务就是为社会奉献一点爱心,办一点实事、好事,把过多的精力用于搞社会服务是“不务正业”,偏离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两大基本职能。由于认识的偏差,各民主党派在社会服务工作中自主参与,自觉参与以及找准自身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定位,紧密和本职工作相结合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参与社会服务思路和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是社会服务工作缺乏统筹部署,长效机制不完善。对社会服务工作缺乏长远部署,没有突出社会服务实效,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社会服务项目选择机制、成员培训机制、工作激励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跟踪问效机制、档案管理制度、工作会议制度等,使得服务的团队管理不足、凝聚力不够强、组织机构分工不够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服务内容单调,流于形式,项目领域过于单一化、僵硬化,内容不够深入,形式不够丰富,党派特色不突出。三是单一作战,协调沟通不够。各民主党派之间,与社会团体、担负社会服务主要任务的的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社会服务队伍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基础信息资源尚未及时有效整合,凭借一腔热情,单独行动时居多,影响力、号召力较弱,不易形成声势,对全面、深入地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服务队伍规模小,时间难以保证,人员调配不协调。目前,民主党派成员的发展有严格的比例要求。党派成员大多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繁忙,有的节假日还要照常上班,再加上烦琐忙碌的家务事,时间、精力极其有限,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大大折扣。此外,所在成员单位也存在对民主党派工作的认识不同,理解和支持力度有差距,也是制约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一个因素。

4、工作经费不足。社会服务工作内容繁杂,涉及到服务项目调查、选择、宣传、实施、跟踪、信息平台搭建、运行等等若干环节,都需要经费的支撑。由于我国民主党派的工作经费管理是纳入了当地政府的预算之中,在财政经费紧张的地区,各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活动工作经费没有被列入预算,活动经费的瓶颈制约非常明显。

在这些条件制约下,民主党派将如何打破自身局限,探索新的途径,更好的为公民提供社会服务呢?

我们建议:充分吸纳社会组织力量并通过社会组织开展持久有效的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选择。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前,由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组织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和各个领域,以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为主要宗旨,在消除贫困、尊老扶幼、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社会服务工作中,社会组织与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目标,两者不仅在非营利性、公益性、直接面向公众服务等方面具有共性,各自组织的不同特点也使他们能够在社会服务中优势互补。民主党派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从智力帮扶的角度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具有巨大优势;社会组织利用其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具有自主性等优势,在某些政府公益机构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环节起到重要作用。民主党派要充分发挥关系众多、联系广泛的特点,广交朋友,多作宣传,扩大团结面,要更加注重发挥民主党派特色,充分联系社会组织、民间团体,扩大民主党派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加强合作,促进沟通,共同为公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并要求“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这就明确了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是其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具有绝佳的历史机遇和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历史性机遇

1、公共需求全面而快速的增长是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需求。根据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所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以及公共产品的需求弹性理论与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理论,在“十二五”时期,中国将步入“后工业化社会”阶段与“大众消费”阶段,居民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将呈现几何级数增长趋势。这样一个特定背景,既为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同时也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了重要机遇。

2、公民社会的发展趋势凸显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的占有和支配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正在形成,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空间逐渐扩大。由此,社会治理主体必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社会性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实行全方位的直接管理,相当部分社会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职能,应当也可以从政府的职能中分离出米,以形成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格局和有效的公共服务社会责任机制。

3、缓解公共服务的供求矛盾需要社会组织的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面临的不足和压力不是市场化改革本身的问题,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单纯的市场化改革来解决,突出表现在公共产品供给方而的失灵。客观地分析现实生活中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和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既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政府转型的严重滞后,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组织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公共需求的变化,还难以承担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重任。因此,在加快政府转型的同时,还需要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广泛地参与公共服务。

4、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也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随着户籍制度的松绑和用工制度更具灵活性,“脱域”人员增加,社会管理的任务进一步加重。“十二五”期间将有大量待安置的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户籍地与居住地不同的“人户分离”人员,这些流动人员大多处于管理的“真空”地带,将给这一时期的社会管理带米巨大压力。社会组织通过为大量分散的外来人口、特殊人群提供多元化、灵活性的公共服务,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失灵”和“政府缺位”等不足,也积极发挥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形势社会协同治理的作用。

(二)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优势

本世纪初以来,上海、北京、宁波、杭州等城市相继进行了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具体实践探索。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民营化到社会化发展趋向来看,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由其特定的优势所决定。

1、在经济服务领域,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提供中介服务、反映合理诉求、平衡各方利益、调解贸易纠纷、开展行业自律、规范竞争行为等服务,加快交易进程,节约社会劳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和管理决策效率,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高效发展。

2、在教育服务领域,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学历教育及职业培训等服务,不仅弥补公办教育力量的不足,而且能吸纳大量社会就业,承担广泛的社会责任。

3、在医疗服务领域,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向社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的医疗服务,丰富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供给模式,促进医疗机构内部、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性互动,给整个医疗服务市场带来竞争与活力,缓解当前医疗卫生资源紧张局面。

4、在科技文化服务领域,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学术交流、科技评价、科技服务、科学普及、人才举荐、学术自律等服务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在公益慈善领域,社会组织是公益慈善事业的积极推动者和具体运作者,通过开展减贫济困、安老抚幼、扶弱助孤、助学助医、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务活动,既能弥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又能弘扬慈善文化,增进社会资本。

6、在就业服务领域,社会组织可以成为重要的就业渠道。国际比较研究显示,社会组织吸纳的就业人口一般占本国就业人口的4.4%,而目前我国还不足1%,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假如我国社会组织吸纳就业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将能提供近4000万个就业岗位。

7、在城乡基层领域,植根于基层的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农村专业经济服务、科技普及宣传、居家养老、人民调解、治安维护等多方面的志愿服务,不仅能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也能扩大社会成员对社会事务的有效参与。

由此看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不仅延伸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也有着服务对象广泛、服务方式多样、服务渠道多元、服务层次各异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

从社会组织自身看,社会组织人才密集,具有基本的组织架构,能够为党和政府制定大政方针提供政策建议,承担政府转出的部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公众参与国家事务搭建组织平台等,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帮手。特别是行业协会作为人们有效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共同活动群体,在信息共享、交流交往等方面,直接为所属会员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

从服务对象看,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能通过开展具体的公益项目和活动,使受益的社会公众更为广泛,特别是对一些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服务作用尤其突出。

从服务方式看,社会组织既能够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公益项目、组织志愿活动等不同的人群提供特定服务,也能够通过开办民办医院、民办学校、技能培训等实体机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能够通过反映群众诉求、提出政策建议等形式,开展间接服务。近年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很多民办科研机构或社团向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行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为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这就是一种间接参与社会服务的方式。

从服务渠道看,社会组织既可以通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政府购买服务参与公共服务,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参与公共服务;既可以面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模化的公共服务,也可以面向社区居民和特定群体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组织将成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鉴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所具有的种种优势,我们认为民主党派想要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建立与社会组织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合作伙伴关系十分重要。我们九三学社应当积极吸纳社会组织人士加入,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并呼吁有关部门要尽快把某些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性的公共服务职能转移到具备一定条件的社会组织中来。(执笔:孙东海)

版权所有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法律顾问:北京市信利律师事务所阎建国律师
京ICP备050407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362号 copyright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