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燕昌:他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时间:2015-01-06

甄燕昌向果农们传授果树剪枝技术

初冬北京,蓝天如洗,北风习习。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别有一番美丽。12月14日,“中国科协会员日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颁奖大会正在热烈地举行。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是为终身荣誉。站在获奖者的行列,从全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手中接过获奖证书,甄燕昌心情很不平静。

“为什么我们眼中常含泪水,因为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科普惠三农——他是用“心在做”

“他脑子里没有办公室的概念,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技术上没有专属自己的概念。”

这四个没有,道出了甄燕昌的工作常态——“点灯实验室、周末上山乡、元旦进果林”。田间、地头、山林是他的工作室,什么时候找他,不是在给农民上课,就是在为农民解决问题。他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带着农民的需求去找专家,带着专家的成果送企业、送农民,进而沟通了基层与专家之间信息交流,促成了多个科技帮农、富农的生动实例。

走近甄燕昌,可以从一个个小故事开始。

气象破解夜神鬼  

昌平有一条山沟,是东西走向的山脉之中南北走向的断脉山沟,山势陡峭。当年沟里种的全部是冬枣,过完国庆节摘枣时,发现夜间许多枣掉地上。现场检查,一没病虫害,二没动物害,三没人为害,当地人怀疑鬼害。甄燕昌连续多次到那里夜间蹲守,发现后半夜山风变大后枣掉地。他马上请气象局的专家把气象仪器放到沟里,结果测出来后半夜风速过大,树枝大动,枣掉地,不是闹鬼。经有关专家会商换接了本地早熟的尜枣,在9月底以前全部摘完了,解决国庆节后山风掉枣的问题。这下,农民对科普实验特别佩服。

民谚迎来采摘乐

有一年昌平漆圆村长在树的枣开裂很多,很快就烂,当时很多专家也都没有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人来赶紧摘。甄燕昌主动把电视台找来,并且提出了一句俗语“歪瓜裂枣最好吃”在电视台宣传。很快,城里采摘的人就去摘裂枣,这下裂枣不但没有减产,那一年还大卖,直到现在北京城更多人知道了歪瓜裂枣最好吃的民谚。

皇宫科技到民间

甄燕昌下乡义诊时,枣农给他提出了一个难题,父亲老寒腿,每年一到冬天严重,一走凉地就会痛,只能在热炕上萎冬。甄燕昌结合枣农家里修剪树枝多的情况,把外燃柴地板采暖技术引用到枣农家,而且告诉枣农这是在北京故宫里用的技术,于是有了“数九寒冬地板暖,皇宫科技到民间”这篇报道。这样,枣农家省了装暖气的钱,他们家存放的树枝可以用了,该项目成为了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范例。冬天枣农父亲的腿疼也好多了。现在,有很多的其他区县的农民也到枣农家学习。

“心脏搭桥”焕青春

为了让苹果树早丰产,在苹果树幼年时都要进行环剥。这些树很容易提前衰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都要进行桥接,甄燕昌与有关专家一起把心脏搭桥手术的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老果树技术改造,利用根部新生嫩枝或从树上截取一个嫩枝条,从树根部越过环剥部分,重新接通与树叶的水分营养输送,取得成功。使得大量曾经被环剥、面临淘汰的老果树重新焕发青春,老果树因此可以延长挂果期20年,效益十分显著,不推自广,已经在北京推广1万多亩,就连河北等外地的农民都赶来“取经”。

旧油瓶与果树节水

2013年,在昌平区电视台的帮助下,甄燕昌又一次把从地头科普实践总结的成果“果树根系埋瓶式微孔渗灌延时节水灌溉技术”这一果树根系精准节水灌溉技术拍成电视片,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到(利用家中使用过的塑料油瓶,用针在侧下部扎一个小孔,然后在果树生长根位埋下,大约40到50厘米深,埋后地面只露瓶口,方便以后补水之用。)农民看后表示:“这下家里的旧油瓶可有用了”;“果树得以了,草该不长了(草根在20厘米),省得老除草”;“狗也没有办法咬喷头了(地表塑料微喷头经常被狗咬坏,老换新的)”;“这真是省钱、省事、好处多的小技术”。

错峰种植见成效

2013年,甄燕昌从北京农科院引进了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在昌平多个合作社推广种植,获得好评。这一玉米品种适合游人采摘,如何延长采摘期成了问题。他又到北京市科普示范基地)找负责人一起协商,达成了错时种植(15到20天种一茬)共识,初试见效。在2013年至2014年3月的冬季,首次利用阳光温室种植该品种也取得了成效,为温室种植产业增添一个新的好品种。为京郊旅游添新彩。

冬种栗蘑获成功

在多年参与昌平区栗蘑林下仿生态种植技术推广的基础上,甄燕昌于2013年至2014年3月的冬季,在黑山寨村的栗蘑种植协会的日光温室中,与有关专家一起进行了冬季栗蘑规模种植实验。他提出了利用燃柴小锅炉补温的土办法取得了成功。这也是首次冬季规模种植栗蘑的成功,它将为保证昌平区栗蘑产业的鲜品全年供应提供技术支持。山里农民的高兴地说:“这下我们冬天有钱挣了”。

俗语解读科普

1、杂交玉米与骡子

在刚开始推广杂交玉米时,有些农民要留收获的玉米当种子,并说:“母大而肥,种子大,果实就大。”专家用遗传学解释,农民不好懂。甄燕昌就这么给农民解释:“你看这是骡子,骡子是杂交的,它就一代,没有用骡子当种的。”农民马上就接受了,不再用杂交玉米的果实做种子。

2、叶面肥与头油

老栗树增产的技术之一,就是使用叶面肥。专家讲了,但农民不爱接受,而且村里都是老头老太太来听培训。甄燕昌就给解释:“您的头发为什么这么亮,抹的是什么?”老太太说是头油。“您为什么抹头油?”“头油润头发,头发就直接吸收油分了。”甄燕昌说:“这是一样的道理,叶子离这板栗多近,你让叶子吸收了,直接就供到板栗了。”大家理解了,用起叶面肥了,效果挺好。

3、儿子与枣树

在一次冬季枣树修剪培训时,一位妇女问:“您为什么不把这个杈剪下来?因为这个杈上枣股太小,起码是今年不接枣。”甄燕昌马上反问:“你有儿子吗?”“有。”“养儿子干嘛?”“养儿防老。”“你养儿子多长时间才能用?”“怎么也得养20年。”甄燕昌说:“对了,这就是这棵树的儿子,如果我今天一剪子下去把它剪了,它就没有孙子了,明年都接不了枣。术语叫备用枝,这就是树的儿子,留好了它,将来就子孙满堂。”农民听后都笑了,“您用俗语讲的好,一听就明白。”《大众科技报》还对此进行了报道。

……

精修百家技——科学家与农民的共同仆人

作为一名在北京郊区科协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普通科普工作者,甄燕昌深深认识科协工作的特殊性和广义性。基层科协作为当地的科技工作者之家,他要面对成百上千的科技工作者;基层科协作为科学普及第一线的主要工作单位,他要直接面对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专家们不同专业领域的精深技法,老百姓生产和生活中广义程度的技术需求,都是科协工作者需要了解的。为此,要成为一名好的科普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地学习各方面的科技知识,深入广泛地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他认为科普工作者就是科学家与农民的共同仆人;科普工作更是学无止境,与时俱进。

甄燕昌通过积极联系许多学科的科技专家,共同为基层解决难题和开展技术革新改造近百项,在沟通基层与专家之间信息交流之时,他先后直接参与了昌平区朝宗桥、十三陵神路文臣等7处古代设施的综合科学考证工作;在参与了昌平百家乡镇企业技术管理诊断工作,在诊断工作中提出了激光铜管乐雕刻、电火花模具成型、气流蘑菇烘干等34项合理化建议;在日常工作中,他主抓了漆园村枣树、南邵蘑菇、常兴庄温水养鱼等10处市级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的筹备建设和技术支持工作,带动促进周边农民走上致富道路;作为国家扶贫专家,他连续10年参加了由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8部委组织的“科技列车老区行”活动;作为九三学社的社员,他多次参加了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和九三中央组织的“九地合作”的科技服务活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他提出的“中压碳化稻草模块净化沼气水系统技术”和“麦冬与红薯合制中老年保健食品”的建议,成为四川绵阳地区最佳技术方案。2003年他独自研发的“大型太阳能导热介质多级自动交换系统装置”获国家专利证书。

甄燕昌立足昌平,先后为为北七家镇的豪运公司完成了木地板生产线碎粉地下管道收集系统和木材烘干设备土法高温低压供热系统两个系统项目的技术服务工作,使得车间生产环境得到了净化,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投资近10万元;在为马池口镇楼自庄村办铜管乐厂进行的科技服务工作时,完成了120个工位的液化气焊枪焊接生产线的设计和施工指导工作,替换了过去危险的汽油焊枪焊接生产线,提高了该工厂的安全生产指数;在工作中,还为该厂的喷漆车间设计引进了高压空气冷冻干燥系统,解决了,由于常温高压空气中凝水造成喷漆表面烤制时产生气泡,从而导致铜管乐器表面质量不合格的难题。使得企业产品的优等率大幅提高,很好的保证了企业产品的外销时间和质量;2007年。在他的积极联系和参与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与北京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承接了北京市的科技计划课题,题目是“离散型企业制造执行系统实施示范项目”,即“北汽福田企业制造执行系统及其应用示范项目”,由于该项目在北汽福田的实施,使得北汽福田即承接了北京市的科研课题,又为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引进了资金和技术。在这一系列的服务中,甄燕昌成了这些企业的“仆人和朋友”。                                                                    

心系山乡——他对这块土地一往情深

燕山脚下的昌平区,是甄燕昌的出生之地,也是父母为他取名的缘由。少时的农村生活,培养了他对农村和农民那种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昌平的山水养育了他,他是在这座文明古城的浓厚科技氛围之中长大的,并且赋予他获取知识的源泉。

是冥冥之中的父母之命,还是是昌平古代科技之迷,成就了甄燕昌二十多年的科普情缘。这位从燕山脚下走出来的山乡弟子,如今成为了山乡农民远近知晓的的科普工作者,成为了科学家的仆人,成为了农民的仆人。

他从小就喜欢动脑子,喜欢想点子,凡事喜欢问个究竟。京密引水渠为什么逆势向西流?500年的朝宗桥为什么不塌?还在用?为什么铁壁银山的转腰塔有这样的传说“左三遭、右三遭、又治腿又治腰”?利用七一制镜厂的碎镜片做成的太阳能灶是否可以烧开水?现代高科技如何为更直接的为农民服务?……

今天,在众多专家的帮助下,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学习、实用技术调研、开发、应用、推广工作,经过了几十年在基层科普第一线的实践,他少时的冥思苦想如今已经逐渐有了答案。

在多年的农村科普实践工作中,甄燕昌积极开动脑筋,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因地制宜的方针为农民多想办法,形成了“三心二意为三农,雕虫小技解贫穷”的多变思维方式。本文前边所讲述的“可乐瓶单体点滴节水装置”、“歪瓜裂枣最好吃”的宣传效果、“果树实用艺术造型修剪法”“典柴成金”的发明、“外燃柴式地板采暖技术”的利用等等,还有通过有关农民协会,组织的“有机农产品进社区”活动,让天通苑社区居民直接尝到了昌平区的优质有机农产品,为城市居民与本地农民之间架起了见面之桥,促成了“居民欢迎农民乐”的和谐氛围。为此,他也成了众多农民心中的“仆人和兄弟”。

甄燕昌经常到相关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主动联系更多的专家为昌平农民服务。如昌平区流村镇漆园村建立了北京市第一个山区枣树科普示范基地,开始对农民进行枣树系统技术培训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让众多的山区农民较好的掌握了枣树种植管理的各种技术,使昌平区的枣树从几千亩发展到了十多万亩,逐渐发展为昌平山区的主力果品,在京郊7个区县也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成就了“十年科普金桥路,今朝硕果满山乡”的喜景;在2008年奥运期间,在长陵镇和十三陵镇出现了鲜桃滞销的问题,“鲜桃落地变成泥,一年辛苦要落空”,面对这一情况,为了减少农民所承受的损失,他及时联系邀请九三学社的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利用相关专家的果酒、果醋酿造技术,指导有条件的农民在家中自制桃酒、桃醋。经过调查协商选定了具有传统农家乐特色的长陵镇康陵村进行技术指导示范工作,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酿成了醇香的桃酒,使农民的损失得以减少,也为当地春饼宴添了亮点,在村里“果酒新添山乡宴,科技又解农民忧”成了当年的佳话。在2009年初,将板栗激光划口专用设备设备引进到长陵镇北庄村,由于该专业设备的迅速应用,不但解决了协会多年来板栗深加工的一个最大难题,也使协会的新产品赶上了春节庙会,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在北京市科协的帮助下,他联系到了国内著名食用菌专家利用昌平板栗修剪下来的树枝作为主要原料,开展了“栗蘑林下仿生态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2009年推广了40万袋栗蘑培养基的种植量,并且为部分因金融危机而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近年来,他积极参与组织相关专家,通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利用手机群发技术,及时、准确的将专家的技术信息提供给农,因此,他被专家们视为“仆人与知己”。

2013年甄燕昌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在九三学社中央、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昌平区科协、在各级统战部及相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昌平区延寿镇黑山寨村创建了“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科技助农项目示范基地”,该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的命名“九三同心林”。

甄燕昌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答案。

2005年12月,被昌平区委、区政府评为首届“十佳科普工作者”;2008年2月,被昌平区委、区政府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科技工作者”;2008年4月,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9年12月,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财政局评为“北京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职业技术指导员”。现被卫生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提名作为国家科技周10周年庆祝活动“科技服务三农优秀专家”。2014年2月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2014年5月作为特邀专家用他家传技法做到“十出燕山为三农,汗洒苏区换真情”连续十年在科技周期间参加科技列车革命老区科普服务活动,形成“十年列车老区行,万里为民科普路”风景线,得到了老区百姓的好评。

学海无涯,科技神力。甄燕昌的信念笃实而坚定:“在燕山的脚下,仍然需要留下我辛勤的汗水,在美丽的昌平,仍然可以见证我努力的足迹,我仍然要用“一仆二主”的实际行动做好科技仆人,利用“架起科普服务网络之桥,沟通山乡持续发展之路”的奋斗行为,为我的家乡,为美丽的昌平添彩。“(戴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