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馨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勘探、应用电子学家

来源:    时间:2010-10-14

秦馨菱(1915年10月17日—2003年12月),出生于山东潍县(今潍坊)。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勘探、应用电子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

秦馨菱原籍山东安邱,他出生于山东潍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潍县广文大学(后迁济南为齐鲁大学)生物系任教,后在北京及沈阳等地任教。外祖父是齐鲁大学天算系教授,母亲为小学教师。秦馨菱从小受家庭影响,求知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很强。1929年夏随父亲到北平,入崇德中学学习。该校英语、数学教学水平较高,为他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931年转入通县潞河中学读高中二年级。1933年秋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6月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秦馨菱即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1940年改为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鹫峰地震台工作,任练习员,跟地震学家李善邦从事地震观测。“七七事变”后,鹫峰地震台关闭,同年7月15日秦馨菱随李善邦去南京,不久出差湖南后又到重庆。抗日战争期间他跟李善邦改做物理探矿工作,曾在湖南及我国西南诸省作过物探工作。1945年夏去美国联合地球物理公司、斯郎波吉公司和莱恩·韦尔斯公司任实习工程师,学习地震勘探和石油电法测井。1946年秋回到祖国。

秦馨菱回国后,继续在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先后任技士、技正,从事放射性勘探和电法勘探试验。195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57年兼任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物探教研室主任。1960年底调往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同时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探空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1978年春调回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馨菱为我国的地震学研究、物探事业的开拓、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参加了我国早期的地震观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曾在湘、川、黔等省探测金属矿。1941年随李善邦测绘出攀枝花地区的三幅地形图,并用磁法探明该矿的分布,确定为钛铁矿,写出关于该矿的第一份正式报告。1951年—1954年参与东北、鲁、内蒙、鄂等处探矿工作,发现了新矿体,为确定钢铁基地做出贡献。1957年促进了质子旋进磁力仪在我国诞生。1960年—1966年参加气象火箭及人造卫星部分电子线路的研制,为探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78年以后参与北京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的改进和现代化。

秦馨菱是我国地震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并为促进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7年大学毕业后,秦馨菱即到北平鹫峰地震台工作,跟地震学家李善邦从事地震观测,从此开始了他的地球物理科学研究生涯。鹫峰地震台是地质调查所委任李善邦于1930年建立的中国人自己的第一个地震台。秦馨菱工作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鹫峰地震台关闭,人员迁往南京,后又辗转到了四川北碚,在极端的困难情况下继续进行地震研究工作。李善邦亲自设计,秦馨菱积极配合试制地震仪。当时,经费少,材料缺,又没有交流电,车制零件还要用人工摇动车床,此外还经常有日军飞机来空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利用废旧物资自己动手制作零件,试制出一套Ⅰ—型水平摆式地震仪,它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内地惟一的一套地震仪。仪器制成后安装使用,秦馨菱作日常观测维护工作,曾记录到成都及土耳其地震,至抗日战争胜利时共记录到远近地震109次。1946年将此地震仪迁往南京,1947年初装好继续使用。同年,秦馨菱还和谢毓寿一同修复了抗日战争期间已经荒废了8年的中央研究院北极阁地震台的大维谢特式地震仪,使它恢复了记录。此后秦馨菱虽主要精力用于做物探工作,但仍经常参加地球物理所地震研究室的报告会和研讨会。1978年春秦馨菱担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电信传输台网室主任,参与改进与扩建北京电信传输台网。他曾多次到野外选择台址及无线电遥测讯号中转点。由于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使北京地区的台站数目由20个增至40余个,并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秦馨菱是中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的开拓者。抗日战争期间,秦馨菱跟李善邦从事地球物理探矿,先后在西南和中南有关省份的十余处开展过工作。1937年—1938年秦馨菱和李善邦对湖南衡阳水口山的铅锌矿和共生黄铁矿进行地球物理探矿约一年。他们合作写出论文“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区试用扭称方法探测结果”。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是一座老矿,他们从地质角度上认为有希望的地方发现了异常,探测有新矿体,后来经打钻证实了他们的推断。1938年他们在四川、贵州等地的矿区开展地球物理探矿工作,先后去綦江、咸宁、玛姑、会理、西昌等地探测磁铁矿。1941年春夏之交,他们工作刚刚告一段落,准备收队时,接到当时经济部部长翁文灏的来电,要求他们就近到西康(即今四川西南角)攀枝花去开展工作。按照常规应先有人作过地质调查并测好地形图之后再由物探人员探测,然而关于攀枝花地区的地形地质情况,仅有地质人员走过一趟作为踏勘,他们要开展物探工作,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他们共测了三处,即攀枝花、尖包包、倒马坎,由秦馨菱测了第一批矿区地形图共三幅,由李善邦作地质填图;然后他们又作了磁力剖面测线。他与李善邦合作又写出“西康攀枝花钛铁矿勘探报告”。打回的标本经化验定为含钛磁铁矿,从勘探结果来看,认为矿体规模不小有开采价值,再从附近岩石上的“矿染”看,认为该矿规模可能更大。如今攀枝花已是我国著名矿区之一,他们的工作是今日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开拓性工作。

1950年秦馨菱虽然调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实际上仍在地质部作物探工作。他先去山东作磁法探矿,在金岭镇发现磁铁矿两处。后来,国家为恢复东北的工业基础,集中国内主要地质专家,组成东北地质工作队,他作为该工作队成员之一,与其他地质专家配合进行物理探矿,探查到多处镍矿、黄铁矿、白钨矿等金属矿床。

1954年以后,为解决野外提出的一些技术问题,秦馨菱开始进行室内物探试验和仪器的研制工作,例如在磁法勘探中为计算矿体产生的磁力异常,就需要了解矿体及围岩的磁化率。为此,他曾同曾融生合作制成磁化率仪,并进行测定磁化率的试验。该试验为以后的磁法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他率朱虎、陆常周等人研制出一台绕制石英弹簧的车床,为我国石英弹簧重力仪和地倾斜仪的制造创造了条件。1957年他在《地球物理勘探》上发表了“质子旋进式磁力仪”一文,介绍质子旋进式磁力仪的原理,促进了这种仪器在我国的诞生。同年,在《地球物理学报》上发表“振动台原理和地震检波器的试验”,对当时正在开展的地震勘探仪的试制工作有较大的影响。此外他还领导研制成超声测井仪、大地电流仪等多种仪器,为我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馨菱在开拓我国空间探测新领域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贯重视并积极倡导高新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带领一些年轻的科技人员开发无线电电子技术在地球物理实验、仪器方面的应用。1959年以后在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一些物探仪器的研制和物探方法的试验。如超声测井仪、石英丝重力仪、地震勘探仪、大地电流仪的试制等。1958年中国科学院计划发射人造卫星,这就要求研制火箭,为此地球物理研究所先试制气象火箭,并于1960年进行了机构调整。秦馨菱带领原物探室的大部分人员转入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组建成遥控遥测研究室,他担任室主任。

秦馨菱在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工作期间,解决了两个重大的技术问题。其一,他领导大家把原来的单路遥测改制成双调频五路无线电遥测系统,解决了高空气象数据的无线电遥测问题,该系统的作用距离达到150千米,性能稳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当时日本同一技术水平相当。其二,解决了气象火箭的跟踪定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秦馨菱首先把火箭上的应答器和地面上的雷达看成一个系统,统一计算了在上行方向地面雷达的发射功率与火箭上应答器接收机的灵敏度应如何配合,在下行方向火箭上应答器的发射功率应该是多大。其次是在地面雷达功率已经定了的情况下,应答器的接收与发射部分应当如何设计制造。他领导大家研制雷达应答器。应答器的发射部分原设计为栅极调制,功率小,信号弱。他采用板极调制,使发射功率提高了约1000倍,功率达到200—300瓦,信号大大加强。这种设计在国内属首创。为了提高接收灵敏度,他又带领大家进行超再生试验,效果良好。应答器的接收机使用了超再生电路后,其灵敏度较用直接检波法提高了数倍。当时在3000兆赫使用超再生电路也属首创。此后又把雷达发射信号的脉冲宽度加宽,以增大其有效发射功率和作用距离。经过对火箭部分及雷达部分采取了以上措施之后,跟踪讯号非常稳定,每次发射都能跟上全程,彻底解决了气象火箭的跟踪定位问题。1964年七机部五院为表彰秦馨菱领导的研究室在航天无线电遥测系统方面所做的贡献,授予他们集体二等奖。

秦馨菱非常重视教学工作,50年代初国家急需物理探矿人才,1952年秦馨菱在南京鸡鸣寺与顾功叙等人一起开办了一期物理探矿训练班,学员大多为大学物理系毕业生。他们冬季在室内上课,春季以后到野外实习,先后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和湖北的大冶等地进行野外操作,在这两地外围都发现了一些新矿体,这项成果于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二等奖。1953年冬到1954年春,他们又在北京继续开办物探训练班,秦馨菱主讲磁法勘探。这两期训练班虽然设备简陋,条件艰苦,却培养出我国首批物探专业人才,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地质部门的骨干。自1987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他担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级地震科学研究人才。

秦馨菱于1938年参加中国地质学会,为终身会员。1947年8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他是最初参加的26位会员之一,曾任理事、常务理事、《地球物理学报》编委。自1980年以来兼任仪器与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1988年为该会名誉理事兼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顾问。1979年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他当选为理事,1988年为该学会名誉理事。1979年—1988年任国际地震中心理事,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实践委员会委员。

现为《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名誉主编,《中国地震学报》(英文版)名誉副主编,《中国地震》(英文版)副主编,《国际地震动态》名誉主编,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秦馨菱始终认为,科学在发展,认识无止境,惟经实践活动反复检验,才能达到一个更新、更高、更完善的境界。他为人师表,谦虚谨慎,深受爱戴。

   秦馨菱院士主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