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九三学社”社员

来源:九三学社贵州省委    时间:2015-06-15

我是九三学社最年轻,也是最老的社员。年轻是说我入社时间短,2013年才加入“九三学社”,最老是说我从毕节市第二实验高中退休后,62岁才正式加入“九三学社”。几十年的人生坎坷,几十年的知识求索,我好像在做梦一般走过。终于我鼓足勇气,参加了“九三学社”,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种依托。62岁算啥?起码还应该是老年人中的年轻人,起码还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更新的一段篇章。正因为我是“九三学社”社员,我的新起点就应该从这里出发,焕发精神,鼓足胆气,做一个实实在在,名副其实的“九三学社”社员。

毕节市第二实验高中的前身是黔西师范学校,我的教学生涯绝大多数是在中等师范教学从事教学工作的。退休后,大家推选我主编黔西县的大型文艺季刊《花都》,至今已有十几个省市的作者投稿。由于《花都》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黔西风味、综合的文艺种类、包容的艺术心态,深受读者的喜爱。教了5000多学生,主编《花都》,这两个优越的条件,使我这个刚入社的社员找到了体现我是“九三学社”社员的切入点,那就是大力宣传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一个“九三学社”社员的社会作用。正好黔西县委决定在2014年举办一系列以“感恩、守法、诚信”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由黔西县委宣传部具体实施。我感觉到这个活动好像就是为我准备的,正是我发挥特长的绝佳时机。我积极参加了这一系列活动的策划,特别是对“百姓讲堂”“戏剧小品”两个项目的策划参与,充分体现了我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的作用。

“百姓讲堂”聘请了多名德师,轮流在黔西电视台做讲座,并在黔西电视循环播出。我是“百姓讲堂”的首席德师,也是“百姓讲堂”的开讲德师,到底讲啥,怎样讲,对整个“百姓讲堂”的定位、风格、影响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面临着的是黔西县老百姓,要把“感恩、守法、诚信”讲好,我认为从形式上必须脱离那种套话、假话、空话的约束,讲身边的人、讲身边大家喜闻乐见的事,这样才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才能吸引听众的兴趣,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从内容上,我们紧扣“感恩、守法、诚信”的主题,以“感恩”为基点,可以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家乡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这样不仅拓宽了“百姓讲堂”的内容,而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带着我是“九三学社”社员的信念与自豪,我第一个走进了黔西县“百姓讲堂”,并以“感恩”的主题,奠定了讲座的基础。

我在讲座中这样讲到:

“感恩,感父母生养之恩,感老师教诲之恩,感乡土情怀之恩,感国家厚恩,感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之恩等等,特别是感父母的养育恩,这是最起码的一点,最基本的一点,这一点做不到,就谈不上其他的感恩。”

这为“感恩”做出了最基本的诠释,接着,列举了大家熟悉的事例,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讲解。

最后,我讲到:

“感恩是一种情怀,很多时候,它是超出有形有限硬规则制约的一念美意,一线良知,感恩的情怀足以丰富一个人的人生色谱,使回忆变得温馨动人,使现在更加值得珍惜,使未来的日子也明亮起来。

感恩是一种有德行的智慧,无论悲欢离合,无论成功失败,都是生命赐予的福祉,只有心怀感恩去接受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

感恩就像一粒鲜花种子,施恩者将它散播在人生路上,发芽,长大,开花,结果,这种行为让后来者受惠,感动,后来者又将这粒种子散播在大地上,于是满世界花团锦簇,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在我们感恩的眼睛里,看到了世界的温暖,在我们感恩的心中,能够寻找到彼此的关爱,而在我们感恩的生活里,坚冰可以融化,希望可以重生,在每一次跌倒之后,在每一座废墟之上,感恩之心都会让成功与光明熠熠闪光。”

没想到,这一个开头炮打得很响,在许多场合,很多人都对我“感恩”的讲座赞不绝口。

有一天,我在黔西董家畅旺面吃早餐。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老是看着我,我奇怪就问:“你认识我吗?是不是我教过的学生?”他说:“你是不是在电视上讲课的苏老师?”我说:“是啊!”他说:“我看过你的讲课,很精彩,我们很喜欢。”

2014年六月,黔西县宏达托运部给我们托运《花都》文艺季刊,托运的人要100元才送到,因为路不远,我只给50元,他不愿意。我赶到托运部,他一看见我就问:“你是不是在电视上讲课的苏老师?”我说:“是呀。”他说:“没关系,我给你运。”

接着我又在“百姓讲堂”讲了“诚信”。怎样讲解诚信,确实很难,难就难在大家认为现在谈诚信是假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诚信的事实比比皆是,谈不好就会失去“百姓”的意义。我既不能回避现实,也不能失去“百姓”。这时我想到我是“九三学社”社员,既要直面现实,又要把传统美德“诚信”弘扬广大。首先,我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不现实的现象随后进行分析指出:“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但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却缺失了,我们呼唤着纯真人性的回归,我们呼唤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

我在“诚信”讲座中,这样归纳:

“诚信是一种人格底线,需要坚守.”

“诚信是一种承诺,需要践行。”

“诚信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担当。”

紧紧围绕着这三点,我举的例子都是大家熟悉,而且大多数例子都是黔西人的例子。边举例边分析,由于例子真实可信,分析恰到好处,大家听后很受启发。

我认为,只有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这是人民群众心灵的洗礼和升华,这更是新时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和谐构建。

我在“百姓讲堂”中讲了“感恩”“诚信”两个话题,事后在许多场合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因为所讲的都是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人和事,听到后倍感亲切。大家在称赞之余提出要求,要我讲讲黔西的历史文化。这很好啊,了解乡土文化,就会热爱家乡,当然也就会焕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难道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吗?

我的“诚信”讲座上了中国文明网,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我以此感到欣慰,这是我第一次在这样高的平台上出现。

这两次讲座过后,我在黔西的知名度很快提高起来,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大家不仅对我的讲座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且满怀希望的提出,请我讲讲传统文化和黔西文化。我感觉到“百姓”的需要就是我们讲座的方向,而且这和“诚信、守法、感恩”的主题是吻合的。

时代必须发展,发展需要物质,物质需要精神,精神需要传统,传统需要弘扬,这就是我理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传统文化和黔西文化,正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形象的体现。我把这个想法告诉黔西县委宣传部,他们非常支持。

2014年十月,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在黔西电视台讲了“黔剧艺苑姊妹花”。在这个讲座中,我讲述了黔剧的由来,讲述了从黔西走出去的黔剧表演艺术家王章兰和胡曼霞的艺术人生。

黔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省的代表剧目,是从文琴座唱发展而走上舞台的剧种。黔西是文琴戏的故乡,也是第一次把文琴座唱搬上舞台的地方,当然就是当之无愧的“黔剧之乡”。从黔西走出去的演员,不仅带去了文琴戏的精髓,而且为文琴戏发展为一个新的剧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从黔西走出去的王章兰、胡曼霞,更是以其对黔剧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独特的见解以及始终不渝的钟爱,谱写了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戏剧乐章。

这个讲座是黔西县“百姓讲堂”的一个新起点、新尝试、新特色,一出现就受到大家的普遍喜爱。很多人给我说,身为黔西人,到现在才了解到黔剧的产生,才了解到王章兰、胡曼霞这两个黔剧表演大家,实在很晚,希望我有机会多多讲讲这些内容,即能激发人们的激情,又能激发人们对家乡热爱。这种充满着浓郁乡情的讲座,最能够唤起大家心里那份深藏在心灵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爱,最能够激发大家对家乡发展的关注。

今年三月底,我在黔西电视台讲了“清明”。按照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感情色彩,清明节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的讲解思路,进行了引经据典、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听众进一步了解到生与死是始终缠烧着人类的问题,因此很多国家都有给逝者过的节日。但中国人在解决生死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哲学思考——生命有限,精神无限。生者对死者的缅怀,其实也是在希望自己死后被后人记住。因而就出现了家祭、族祭,推广开还有公祭、国祭。祭祀范围、对象虽有不同,但其核心都传承着先人的精神,也就是《左传》中所说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简单地说,德就是基本价值,立德就是做一个符合道德的人,这是人存在的基线,然后才可谓有功绩和著书立说。正是由于中国人在清明中延续的是一种精神,相对于现实的躯体来说,它是虚拟的,因而生与死的对话在清明时就成了有限生活和无限精神的转化,它是超越时空的精神文化元素,是人民群众心灵慰藉的传统方式,更是中华民族感恩心理的寄托。

这次传统文化讲座后,许多人都在说,没想到一个清明节尽然会有这样多精彩,会有这样多知识,过去我们了解的太少。

但是我在做讲座时,又发现讲座的一个缺憾。在电视里讲座,在场的人数受限,很多人只能从电视里看到,而电视里虽然好,实际上缺乏做讲座者与听众的交流。做讲座者的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是相互配合的,只有在现场才会有最真实的交流,才会真正起到起到表情达意的。人家送歌舞书画到基层,我们为什么不能送讲座到基层呢?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不仅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今年三月,我走进毕节市第二实验高中,面对4300多学生,做了一场“走进黔西”的讲座。

绝大多数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竟然不了解自己的家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把黔西归纳为:两张名片,即观音洞文化和中国杜鹃花都;三大品牌,即自然景观——水域奇观、人文景观——象祠、非物质文化遗产——黔剧故乡。

讲座结束后,不仅学生惊奇不已,就连很多教师都感到惭愧,他们没想到自己的故乡竟然会这样美,这样有文化内涵。

在黔西县气象局,我又一次做了“走进黔西”的讲座,非常受到大家的欢迎。意想不到的是,我又一次登上了《中国文明网》,能得到这个平台的肯定,我备受鼓舞,同时也为我是一个“九三学社”社员而骄傲。

这是“百姓讲堂”一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尝试,这次尝试成功,更是鼓舞了我。随后,我又到黔西桂箐煤矿、黔西气象局博雅居茶室等做了讲座,每到一处都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桂箐煤矿、气象局还组织大家讨论发言,这是对我所做的讲座的最好点赞。

我是“九三学社”社员,我就要为这个光荣的荣誉而做出努力,我就要为她增添光彩,我正在做着一名“九三学社”社员该做的事。我会更加努力,更加奋发,因为我是老年人中的青年人,青春永在,豪情永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会时时刻刻铭记:我是“九三学社”社员。(苏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