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所经历的巨大变化
发布日期:2018-11-03 来源: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我于1972年出生在重庆市长寿区,自4岁记事,也就是1976年,印象最深的是当年的我国先后经历了三位开国元勋(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的逝世和唐山大地震,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悲痛中。那时的我体弱多病,身体瘦小,经常在家和乡村医院间穿梭,又那时是大集体,家中经常断粮,一年四季很少能吃上两顿饱饭,妈妈为改善我的伙食,从全家的口粮中挤出一点米给我用鼎锅熬稀粥,那个香甜,至今让人回味。家人的穿着都是粗布衣物,往往是补丁重补丁,小孩的穿着都是大的长个后穿不了改给小的穿。那时的农村村庄,一到晚上,一片黑暗,因为家家户户用煤油灯照明,而煤油要靠计划供应,为节省,只有吃晚饭时才点一个钟头,早早就上次睡觉,只有酷暑时,村庄才有一丝生气,全湾的人集中在院坝的黄桷树下纳凉,大人们摇着蒲扇聊白天劳动的趣事,小孩们调皮的打闹着。这样的生活一直熬到1978年12月,从村上的广播中和大人们的口中,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可当时生活还是很艰苦,孩子们在一起,比的是谁的衣服裤子补丁少,鞋子的洞少,还有就是谁的身上琵琶骨不明显。当我读小学三年级那年,我们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推行包产到户,家家户户都洋溢着幸福,在自己的田地里忙碌着,耕耘着。懂事的孩子们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和大人们一起分担家务,割猪、牛草,放牛,清洗猪牛圈,磨面,做饭,做完这些才完成作业。由于当时还缺乏化肥,农药等,农产品产量普遍不高,生活需有改善,也仅仅是能吃饱,绝大多数日子是稀饭和着红薯、南瓜、苞谷等一起吃,吃肉只能是一个月有两次就算好的,那时叫打牙祭。我和弟弟妹妹每到天黑,都望向通往家的路,看到在县城做木工手艺骑着自行车回家的父亲,很远就迎上去,因为父亲的背包里,时不时有一两个馒头,那是父亲省下来给我们兄妹三人的,为分食馒头,弟弟和妹妹没少闹不愉快。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大人会为全家添置几件新衣服,条件好的杀年猪,有肉吃,特别是肥肉,那个香,让人一辈子忘不了。最高兴的是来客人,家中把最好吃的肉、菜拿出来招待,虽然小孩不能上桌,会为小孩私留下一些,也可以饱餐一顿,那种美美哒,满满都是幸福。记得是我读小学五年级时,村子通了电,安装了电灯,全村都是兴高采烈,湾中有一户人家买了黑白电视,一到天黑,把电视抱到院坝,全湾一百多号人都集中观看,比过年还热闹,虽然信号不好,节目也少,只要电视里不显示“再见”二字,没有人舍得离开。

        整个小学生活,老师用的是木黑板,擦黑板用的是抹布,教鞭就是一根树枝,我们用的桌椅都是木头钉成的,一不小心裤子就会被钉子刮破。因为我当时个子比较矮,有的时候还要跪在上面听讲,教室的地板是泥地,窗户是木框的,要用铁扣才能关上,窗户玻璃也是有一块没一块的。冬天的冷风常把同学们脸,手吹得通红,手脚上的冻疮让我们无法安心上课。一到下课,全都冲出教室,在走廊、操场上奔跑着、打闹着、嬉戏着,只有用跑动来消除寒冷。我们的体育课很单调,一般都是跑跑步,没有什么体育器械。学校的操场是泥地,只有几个用石头搭建的乒乓台,台面也是凹凸不平的,可孩子们非常钟情它,一下课就围着它,为此没少发生为争乒乓台而争吵的现象。

        当我12岁时,到离家近10公里的乡上读初中,每天不到六点就起床,自己弄早饭吃后需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学校。下午四点多就放学,回到家还得完成父母交待的家务,完成家务已是天黑才开始做作业,有时因贪玩,天黑前没能完成任务,没少挨父母的打骂。那时上学沿途已有不少村落开始建新砖瓦房,看着这些一楼一底新房子,心里别提有多羡慕,多想自家也建这样的新砖瓦房,从此结束又矮又破的泥瓦房生活,不用和弟弟妹妹共用一间卧室。到我初一暑假时,爸妈在饭桌上宣布了一个让全家非常高兴的决定,动工修建一楼一底的砖瓦房,我和弟弟妹妹别提有多高兴,虽那时三兄妹年小力弱,整个假期,全程参与新房的建设,全家人非常的辛苦,可看着新房子一点点的增高都快乐中,随着假期的结束新房子也建好,爸妈还为此买了一窜长长的鞭炮来燃放,随着炮竹燃尽,宣布从低矮的老房子搬到新家。开学时,还向同学们炫耀了一番,着实招来不少仍然在旧房子居住的同学羡慕和忌妒。学校也在那年的假期修建了围墙,用石灰和石子平整了操场,还安装了篮球架和添置了不少体育设施,同学们崩提有多高兴,我也是从那时第一次接触篮球并成为了一种爱好,现在工作之余也坚持打篮球。初二的寒假,我家因爸爸承包了一所中学校办厂的木工模具而迎来巨大的变化,不到两年就成为让全村人羡慕的万元户,家里也添置了不少电器,买了彩电和每个房间安装了吊扇,可全家为此付出的辛劳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苦和值得。为了完成模具任务,几乎是每天父母都是5点就起床一直要工作到深夜十一二点,一日三餐也没个时间,我们三兄妹也要帮忙做许多辅助工作,那真正是全民皆兵。父母也经常以此辛劳来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力争跳出农村,过上城里人那样有规律的上下班,下班后吃完饭可以悠闲的散步的生活。

        初中毕业因成绩不理想没能考上中专,就读于县城的一所普通高中。学校的崭新面貌让我兴奋不已,黑板很平整,有专门的黑板刷,我们用的桌椅是用铁和木做成的了,光滑而素雅,舒服极了。教室的地板是水磨石地板砖的,窗户可以直接用铁栓关上了。我们的体育课有了各种各样的器械: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篮球场也是水泥地板,有足球场和平整的跑道;学校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听上两届学生说是这两年才改扩建和配置的。看到这些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特别关注时势政治,深知祖国的富强才有我们今天的读书环境,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为家庭的荣耀和祖国的建设,再苦再累也值得。

        通过高中三年的努力学习,我考上了市里的一所师范大学,当时填报志愿时,全部的第一志愿都是师范专业,那时的想法觉得当一名教师很光荣,又学费较低还有生活补贴,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因弟弟读高中,妹妹读初中开支挺大,也不想爸妈太辛苦了。当我第一次踏入大学校园,感受的是一种从没有过的震撼,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计算机楼、综合楼、还有体育楼,以前没见过的设施让我大开眼界。学校附近的高楼林立,商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很多东西都是从没见过的。巨大的反差没让我自卑,反而充满学习的激情,给自己制定目标,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回到家乡,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培养更多的人才,让家乡也如此美好。

        现在的我已从教二十多年,从开始的乡村中学到今天的城镇中学,从当初的较简陋校舍,学校的标配就是教学楼、办公楼和教师住宿楼,学校用得最多的电器就是吊扇,老师上课就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教具是教师制作的,考试卷子是教师用蜡纸刻。到今天的校舍设计合理,功能齐备,教室的地板是磁砖,窗户是铝合金的推窗。操场全改为塑胶场地,修建了标准足球场,篮球场。教学楼、办公楼、综合实验楼也安装了空调,每个教室都有电脑,老师上课都是用多媒体来播放课件,视觉、听觉设备兼具。我也在2009年在城区购买了商品房,家里的电器设备较完备。

        我所居住的长寿城区,在这40年里,也有原来的一条街,现扩展为”八大“组团区域,并向中等城市推进,高速公路、高铁四通八达。家乡长寿,正成为人人向往之地。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我所见证的变化,俨如神舟飞船升空一般神奇,这些变化全世界的人们都看得到,中国崛起了!这一切都始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更加坚定制度自信,不要固步自封,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国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40年,我国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机遇,对外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改革开放四十年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如同一部跨时空梦幻电影,恰似在昨日,却是在今天。四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制度不断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回忆四十年来的成就,走过的历程,不得不感谢改革开放让我能顺利成长、成才,能够稳步发展,让我人生有出彩的机会。在此,衷心的呼喊:“让我们共同展望祖国明天更加美好”!

(九三学社重庆市长寿区委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