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以来,李云才一直关注乡村振兴的话题,事实上,这都是基于他多年工作经历的研究与思考。
可以说,李云才几乎一辈子都是与农业打交道。他也成为既懂业务、又了解基层、有多项科研创新、参与行政管理的专家型官员。
水稻亩产刷新全国纪录
从青年时期学习农学专业,后十六年走在双峰县的农村田间地头,作为技术专员和基层干部,李云才一直和“三农”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86年起,双峰县被国务院批准定位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吨粮田开发重点县。1986年到1991年,担任双峰县农委副主任亦兼任农业组组长的李云才,负责粮油技术与管理。在此期间,由他作为工作组组长,双峰县实现了示范区亩产1020.9公斤,创下全国最高纪录。当时袁隆平的杂交技术配套试验点也正是设在这里,湖南早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也正是在这里被刷新。
长时间在基层,李云才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节假日也不曾回家,常常都是12点才离开办公室。工作具体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我们一户一户地分发良种,随时守在田地里,为的是让老百姓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应对。”
正是这种真正想把事情干好、吃苦耐劳、务实做事的作风,让老百姓对他十分信任。农户说:“只要听你的,我们就去干好!我们相信你!”
“真正干出实事是很辛苦的,但所有改革的成效是要靠干出来的。正如习总书记说的,幸福就是奋斗出来的。”李云才说。
当然,也有人会有疑问,长时间在基层、和农业打交道,是否会很辛苦?又如何能在繁琐艰苦的条件中,开展研究、成果颇丰?
李云才的回答是:沉下去。
“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思考、探索。有了这种一往无前的愿望和目标,才会不计一切地投入时间、精力、智慧和奉献精神,锲而不舍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科技创新来源于扎根基层
1996年,李云才担任娄底地区行署专员助理,之后历任娄底市政府副市长、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巡视员——农业依旧是李云才主抓的领域。
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李云才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他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科技成果奖10余次,其中作为参与者的“多领域多结构生态农业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先后撰写多部专著,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塑造未来》获第六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
1996年,他最早在全国提出的“小城镇 大战略”被写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
扎根基层、善于思考,用科学精神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李云才长年的工作方法和思路,也因此成就了他多项开拓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创新。
多年过去,他笑着回忆起23岁时,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发在某报纸的头条整版,在被通知去领奖时,总编看到李云才时十分惊讶:在没见到你之前,看到这篇文章,我以为作者一定资历颇深,至少有五十多岁呢!
身处基层,李云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以及坚强的毅力。在他看来,所有的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均是来源于基层的一手工作,而从调研报告到研究报告、再到专著——他常常可以反复修改十几次。
李云才挥舞着手比拟——“你必须堆的东西有这么高”——最终才能写成一本书。
“所有的科学理论看似容易,但重大技术突破首先要有实践的突破,往往重大突破都是在你的潜心研究之中发现、发明和创造的。”
乡村振兴中的供销新使命
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聚集着百姓生活百货和人气,是一个地方热闹的所在。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供销社承担的功能一度褪色。当人们在努力寻找着曾经的身影时,却发现供销社并没有消失——40年来,供销合作系统的改革与探索从未停止。
“供销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云才说。
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5年来,我国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1万多家,总数超过3万家,乡镇覆盖率从2012年的56%提高到目前的95%。
据李云才提供的湖南数据显示,湖南全省供销合作系统以销售农产品为主攻方向,推动农产品上网销售,截止到2017年底,已成立专业电子商务公司106家,培育农村电子商务示范网点200个,开展电子商务相关业务企业达243家、专业合作社80家,全年电子商务完成销售额128.4亿元。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40年来农村改革的历史实践证明,家庭分散承包经营层次‘分’的文章做得很好,但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统’的文章做得还不够。供销改革就是要补上‘统’的这一课,为深化农村改革蓄势发力。这正是此次中央文件的要义之一。”
彼时,李云才已经到湖南省供销总社工作了多年,对中央改革思路和供销社的沉浮变迁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2018年8月,李云才受邀参加全国政协围绕“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发言中他提到,供销合作社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点多、面广、线长,在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上,有着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些特点与优势赋予了供销合作社特殊使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只要找准定位,实事求是地继续探求改革发展之路,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李云才说。
【 对话 】
● 《文史博览·人物》(以下简称“人物”):对于改革开放,您印象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
李云才: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首先是解决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然后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在跟“三农”问题打交道的过程之中,我有很多难忘的经历。
1986年起,双峰县被国务院批准定位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吨粮田开发重点县。1986年到1991年,我担任双峰县农委副主任到后来兼任农业组组长,负责粮油技术和管理。这期间,双峰县实现了湖南早稻单产历史最高记录,实现了亩产吨粮田的全国最高记录,并获得大面积高产丰收。袁隆平的双季杂交水稻技术也正是在这里试点获得突破。
● 人物:您作为工作组组长,在农村开展工作中克服了怎样的困难?
李云才:那时候在农村开展工作,五一劳动节、国庆节都没回家的,都是守在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问我们。
我们工作具体到什么程度?1986年,我们把杂交早稻的种子一家一户准备好,一家一户地送良种,把非杂交水稻种调换出来。
正是有强大的组织和群众保障,所以才会不断突破稻产的纪录。我们的一声号召,540个农户都能同时行动。为什么有那么高的威信?就是因为我们是真正为老百姓考虑,我们有组织、有队伍,懂技术,有务实的作风,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 人物:您长期关注城乡建设,其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片段?
李云才:城乡建设是我对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记忆,特别是水利建设。在娄底做副市长时,我分管农业,包括做了系列水利、渠道配套建设等,分管工作先后五年获得省委省政府水利芙蓉杯建设奖,2007年我被记省政府一等功。后在开展绿化工作中,我被评为全国绿化工作先进个人,并获得国家荣誉勋章。
如何从中国城市化发展结构优化的高度,重新认识城镇建设?在工作中,我思考并提出“小城镇 大战略”,两年以后,这写进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
城乡建设和民生问题是我一直关注的。全国农村没有开展低保时,我首先在农村开展低保试点,这在全国是先例,后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一文刊登在光明日报。
● 人物:如何能在繁琐艰苦的条件中,开展研究、成果颇丰?
李云才:如果不是在改革的年代,我不可能进行这么多研究。所有科学的理论看着容易,但重大技术的突破首先来自实践的突破,在你的潜心研究之中发现、发明和创造的。
● 人物:您如何理解勇气与坚持?
李云才:沉下去,首先要全身心的投入,你才能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思考和探索。当你有了这种强烈的愿望后,你才能围绕一个目标努力去思考、创造。
只要能舍得投入——精力的投入、时间的投入、智慧的投入、奉献精神的投入,锲而不舍,总是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人物:对于年轻人,您有怎样的建议?
李云才:在我们成长的年代,我们为着崇高的目标奋斗,把它作为使命,无条件地付出和牺牲,不计较自己的任何利益。正是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抵达目标前寝食难安的事业心,最后才催生了一些成功。认准了的事,涉及和利于群众利益的事,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应当去坚持。所以,培养下一代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无私奉献的精神很重要。
( 《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黄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