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安

一、参政议政

1.关心国家大事,恪尽匹夫之责。文革期间与同学杨阿鲁联名上书(两万余言)致毛主席、党中央,请求停止文革,不搞运动,建议转入日常政策实施,搞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等。一度身陷逆境,改革开放后彻底平反,并得到充分肯定。

2.面对全国性的含钾岩石工业开发生产钾肥的项目纷纷上马,提出不可行、应该停止的决策建议,避免了国家的巨大损失。我国钾盐资源严重短缺,农业对钾肥的需求量大,钾肥来源长期依靠进口。50多年来,地质勘查部门对含钾岩石作了不少工作,提供了相当大的资源储量。如何经济有效地开发这一资源,一直是各级政府、工农业和地勘等部门关注的重大课题。上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含钾岩石开发、应用、研究火热起来。有关多个科研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究,并通过媒体纷纷宣称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国不少地方希望借助本地的含钾岩石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纷纷立项上马或者准备上马。濒临倒闭的贵州万山汞矿也是如此。在这种背景下,本人研究认为,含钾岩石工业开发生产钾肥不可行。

作者以人为本,自位思维,换位思维,以自然科学的求真和人文科学的求善精神为动力,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生态环境理念与市场规律为支撑,为国家避免巨大的投入浪费和严重的生态环境危害,以及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而不懈谏言。20多年来,以九三学社社员、省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地质》编辑的身份与组织平台,提案、上书、撰文、发言、著述等方式反复表达自己的专业分析和独立见解。反复提出了含钾岩石生产钾盐肥料不可行、应于暂停、应慎重决策的建议。经实践检验越来越证明其正确性,深得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和顾久馆长以及贵州省地矿局老领导何立贤、万朝元等的支持。

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深得媒体和政府支持,在国家和省的层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和采纳,避免了巨大的投入损失。

而进入本世纪2009年以来,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贵州省铜仁规划大规模开展万山地区的含钾岩石开发,拟采用新开发的氟硅酸循环法,把铜仁市建设成为中国的“钾都”。最终要达到年处理矿石300万吨的生产规模。面对项目大上快上的形势,面对媒体宣称、专家学者评审为“破解了世界级难题”、“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含钾岩石氟硅酸循环法生产钾肥”的开发项目,多次提出质疑。2014年底,第一期工程完工,第二期工程正待环境影响评价之际,为了避免决策失误,又以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的名义,通过馆长(省人大原副主任)顾久,再次建言献策呈送陈敏尔省长,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生产安全三个方面明确指出此项目的不可行性。建议得到陈省长和王江平副省长的批示。(陈敏尔批示: 请江平同志阅示并转奇凡、庆丰研究妥处。王江平批示:此项目我之前已有批示。要高度重视陈履安同志的意见。环保问题、成本问题、市场问题都必须作充分的论证。据我所知此技术离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请奇凡、庆丰同志酌处。)

坚持20余年的参政议政建议得到了省人民政府主管领导的重视与认同。网上调查可见,近两年来(至2016年6月)该项目未见有实质性进展。

3.30多年来,一直关注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把快速发展中环境、生态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宣传普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倡导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特别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对现实社会中严重的奢侈浪费给予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研究撰写了大量相关文章和建议对策等,著作了《两难困惑中的抉择》、《水与贵州》、《倾心求国是》等书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有关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中《两难困惑中的抉择》2001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二等奖、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专家评价《水与贵州》:“作者站在全球水资源环境的高度,结合贵州省情,论证了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起人们对水资源危机和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促进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态度,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性与激情相结合,讴歌了水与生命、水与人类、水与文化、水与发展等的密不可分关系,让读者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受到启迪和激励,是一本难得的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的科普作品。”

4.维护知识分子的正当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世纪之交,在任八届贵州省政协委员期间,提案建议在工程系列科技人员中开展评聘正高级职称(职务),得到贵州省政府采纳(见:八届政协提案委员会的工作报告)。2012年,对本人所在系统的事业单位一批正高级职称专家未享受正高级待遇的问题,为主积极按照正常合法程序,多方反映,报告直至当时的省委书记兼省长,得到批示,予以圆满解决,落实了20多位研究员的待遇,维护了这部分知识分子的权益,维护了知识分子政策和社会稳定。

二、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勤于著述。

参加或主持了10多个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独著有:《天然矿泉水》、《两难困惑中的抉择》、《水与贵州》、《溶解运移与沉淀成矿》、《倾心求国是》、《赤子情声》六部,合著有《贵州热矿水》、《贵州省水文地质志》、《贵州省西南部红土型金矿》等8部;翻译日、英、俄科技书刊及技术引进资料共约180万字,发表或整理印出100多万字,出版个人译著《水质试验法》(62万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翻译、印出《重元素——化学,环境影响与健康效应》。主编或编辑学术刊物、论文集1000多万字;在矿床、环境、地球化学、矿产开发、地下水、矿泉水、社会、经济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自然科学和文史类核心期刊20篇。还有近百篇科普、散文、杂文、诗歌、报告文学、书法等作品发表;执笔撰写了大量研究调查报告、参政议政报告。传承传统文化,酷爱书法并创作了大量书法作品,自己编制了《陈履安书法选》,待正式出版。

获奖情况 :曾经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二等奖、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文学作品曾经获得贵州省新长征文艺作品一、二、三等奖。科普作品获得贵阳市人民政府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四次。

2003年4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5年9月3日和2010年9月3日连续两次被九三学社中央评为“优秀社员”。

2014年被贵州省老干局等单位评为“美丽贵州  魅力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