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继祖

在青海民族大学宽阔的校园里,师生们常常会见到衣着朴素、已是81岁高龄的毛继祖教授。他1956年7月以大学毕业第一号证书完成了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藏语专业的学业,分配到北亰民族出版社。但在1958年,他积极响应支援边疆的号召,欣然调入了青海民族学院,为新中国建设及时输送了所需人才。

时光荏苒,毛继祖教授从事编译、教学、藏学研究工作已55年。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科研第一线,是青海民族大学的“终身教授”,他作风淳朴,受人尊崇,犹如一棵扎根于民族教育和藏学研究的长青树,默默的开枝散叶,结下了磊磊硕果。

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生的精神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毛继祖从政治理论翻译转型到文学翻译,并为推进《格萨尔》等藏族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出过多部文学专著,获得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颁发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发掘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荣誉证书,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颁发的“第二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优秀论文三等奖”等荣誉。2004年被中国译协授予 “优秀翻译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毛继祖被评为60年来对青海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做出突出贡献专家,这些荣誉都是对他渊博学识和突出贡献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也是对他执着追求和科学精神的大力弘扬。

为了让深藏的藏药古籍文献为祖国医学所用,文革时期,他硬是从认识每一味藏药材开始学习和研究藏医学,1984年入社后,他更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生的精神追求和心灵归属,为推动我国藏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献出了毕生精力。

在八十和九十年代,毛继祖首先选择了历代影响深远、基础性强、学术价值较高的《晶珠本草》、《四部医典》和《月王药诊》等几部经典著作进行翻译。他将不同版本、不同内容的古籍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融合,在翻译中力争既体现原著风貌,又做到去伪存真、总结提高、古为今用。主译的《晶珠本草》是历代藏医药书籍收载药物数量最多,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的药物还多423种。过去因缺乏系统调查,传统的中医本草学又很少记载,藏药材基源的认定,品种的鉴别,主治功能的印证,都需要做深入研究。毛继祖以他的藏文、文史、社会学知识水平,日积月累的藏药学知识,加上他的组织能力和文字功底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汉译《晶珠本草》,并获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1年首届全国优秀医史文献图书及医学工具书铜奖;1987年由毛继祖教授带领的四人译注班子汉译、注释和鉴定完成的《四部医典》,由于是以白话文形式译出的,与北京1983年版的偈颂体译文可互相对照。1993年合译出版的藏医典籍名著《月王药诊》,获得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图书提名奖。当年,在藏本草研究领域,经过毛继祖和他的工作班子的认真整理和积极探索,对藏医药基源形态、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汉译和综述等水平居于领先地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993年退休后,毛继祖怀着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先把所有精力放在抓紧完成从八十年代就断断续续翻译的《蓝琉璃》上。《蓝琉璃》是《四部医典》的权威性标准注释本,是藏医药典籍中学术价值极高、翻译难度极大的经典巨著,长期以来没人敢涉足,虽在我国曾出版过藏文版和蒙文版,但没汉文版问世。由于许多《蓝琉璃》古籍篇幅内容广博,给翻译、研究整理和出版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一直到2011年才和卡洛、毛韶玲译校完成,上海科技出版社2012年出版。《蓝琉璃》是毛继祖教授耗费20年心血翻译的又一藏医药巨著,将其翻译成汉文译本出版,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接着他以一个教师与学者朴实无华的姿态持续关注着藏医药研究的成长与发展,集中撰写编译出版了《雪域藏医药精粹丛书》、《雪域养生秘典》、《基处藏药炮制学》等藏医药书籍丛书。又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准确把握藏医药文化的精髓,对《医学四续》、《晶珠本草》、《月王药诊》等旧版译本中误译、错译、漏译之处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后,汇集成《藏传医药经典丛书》。该丛书2013年获得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优秀成果奖、2013年获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优秀图书、第26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014年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珠峰奖(国家级)三等奖等。

2016年毛继祖教授主持编译的藏汉对照、图文并茂的《度母本草》、《妙音本草》、《宇妥本草》和《药名之海》四种藏药古典古本又将出版发行,可谓年年都有新成果,年年都有新突破。

毛继祖教授虽已是耄耋老人,但青海民族大学返聘他为特聘教授,2013年聘为藏药研究生导师,2014年聘为藏药博士生导师。他又将目光聚焦在青藏高原丰富多彩的藏药材及特色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潜心于藏药方剂的继承和研发,旨在深度开发藏医药文化,让藏医药古籍之甘露飘香四方,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