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朝阳,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28岁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他在量子信息方面的工作,入选了2015年国际物理学年度突破榜首: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科学成果首次入选该荣誉。2016年1月,他和团队一起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6月,在《自然》中国特辑中,陆朝阳被评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被称为“量子鬼才”。
陆朝阳1982年底出生于浙江,在东阳中学就读期间,曾获得过严济慈物理奖学金,严老先生科技报国的故事开启了他对于科学的兴趣之门。200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陆朝阳师从刚刚从欧洲回国组建实验室的潘建伟教授,开展量子物理和量子技术的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硕士期间,陆朝阳就表现出了不凡的科研创新能力,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六光子纠缠“薛定谔猫态”,刷新了光量子纠缠的世界记录。这项工作随后入选了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同年,陆朝阳在国际上首次用光子比特实现了Shor大数分解算法,成果被美国物理学会以“量子计算的突破”专题报道,并入选了教育部评选的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为了发展可拓展的量子信息技术,2008年,陆朝阳进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转向固态量子光学的研究。博士期间,陆朝阳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单电子自旋的实时量子跃迁和非破坏性测量,为基于自旋的量子计算解决了一个基础性难题,工作发表在《自然》上并被哈佛大学Lukin教授高度评价。陆朝阳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并入选了竞争激烈(1%录取比例)的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Fellow。感受到量子技术的在国家信息安全和计算能力方面的重大应用,博士毕业后陆朝阳未作一刻停留,随即回国,重归潘建伟院士团队。
年轻的中国团队朝气蓬勃,勇攀高峰,近几年完成了一系列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突破。在多光子纠缠和光学量子计算领域,2012年,团队打破之前的六光子记录,首次实现八光子纠缠,继续在多光子纠缠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利用领先的多光子操纵技术,陆朝阳等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利用量子计算解决大数据问题的实验探索,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快速求解线性方程组和量子机器学习的量子算法。系列工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
在可扩展固态量子计算方面,陆朝阳等首创脉冲共振荧光技术,实现了国际上最高品质的确定性、高效率单光子源,为下一步实现大规模光子纠缠并演示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次在类石墨烯单原子层材料中发现非经典单光子发射,连接了量子光学和二维材料这两个重要领域,打开了一条通往新型光量子器件的道路;系列工作引发了国际学界在高品质单光子源方面的研究热潮,使我国在固态光学量子调控这个领域迅速跻身世界最前列。
2015年,陆朝阳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单光子多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打破了国际学术界18年以来只能传输基本粒子单一自由度的局限,为发展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工作是历史上中国本土完成的科学成果首次入选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年度突破榜首(“Breakthrough of the Year”)。由于在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先驱性和系统性贡献,潘建伟和陆朝阳等应邀在国际物理学界最权威的综述性评论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题为“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的长篇综述论文。这是中国科学家在该期刊上的第一篇实验综述论文。
陆朝阳已在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Nature及其子刊,PNAS,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些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了40余篇高水平论文,承担了5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并在IOP和NPG旗下的国际学术期刊中担任编委,在国际量子通信、测量和计算大会上担任Steering Committee。
他入选了中组部首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获得了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
量子信息科学正孕育和推动着跨越摩尔定律的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世界各国信息产业的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量子信息已成为我国极具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新一轮的量子信息科技革命给了我国一个从经典信息技术时代的跟踪者、模仿者转变为未来信息技术的引领者的、不可错过的机遇。九三社员陆朝阳将继续致力于发展固态量子信息,协同攻关,为构筑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信息技术做出贡献。
在繁忙的科研之余,陆朝阳热心九三学社各类活动和科普报告,例如,他承办了首届九三学社青年社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论坛;撰写的“丹心灼灼照国,科技熠熠兴邦”文章入选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宣传部编印的《纪念九三学社创建70周年演讲征文集》;在社中央青工委成立大会上作为委员代表发言;为各地政府单位、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大中小学生受邀做关于量子物理和量子技术的科普报告30余次并受到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