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管住钱袋子做好政府项目后评价

发布日期:2016-03-24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

某贫困乡镇,投资300万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中标方“打点”个人和单位竟花了120万,占40%。

据有关机构估测,“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积约为4.6亿平方米,平均使用年限不足30年。在形形色色的“短命建筑”中不乏政府投资项目。

政府投资项目暴露出的问题备受关注。虽然有些问题被发现被查处了,但我们不禁要问:之前就没有出现过类似问题吗?为什么就没有被发现,或者发现了却没有引以为戒呢?我们不禁担忧:那些被发现的问题在今后的类似项目中还会重现吗?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财政收入增加,通过政府投入促进建设、撬动投资、增进消费、改善民生,成为重要的发展之举。然而,一些地方、部门把好“经”念歪了,热衷于跑项目、争投资,虽然很多项目确有必要,且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亦有不少投资打了“水漂”。一些政府投资项目预算不科学、程序不规范、权责不清、重建轻管,项目参与者花钱大手大脚、中饱私囊等问题屡见不鲜,迫切需要通过后评价形成倒查整改机制。

国务院2004年发布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将后评价工作列为项目投资管理周期的重要环节,突出了项目后评价为投资决策服务的重要作用。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了《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然而,在我国“由后人评价前人不太合适”观念仍然突出;有些评价事项尚缺乏国家层面的制度依据和操作性文件;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水平较低,难以适应投资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水利水电工程为例,“前车之鉴”未能成为“后事之师”的教训比比皆是,一些可能是个性的问题,似乎变得比较普遍。例如,一些河道建设项目规划过于庞大,挤占防洪空间;一些所谓水利名义的项目投资巨大,而直接用在“水”上的投入大为“缩水”;一些缺水城市大肆建造水景工程,过度抽取地下水满足耗水之需;一些项目片面追求河流上中游发电的经济效益,没有很好地顾及下游的生态、防洪、通航及农业灌溉,等等。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一批着眼于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陆续启动。加强已实施项目的后评价,为提高投资效益、增强管理能力、制定相关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非常必要;通过完善后评价制度,促进形成能定责、可追责的政府项目管理机制非常必要。为此建议:

一是在“十三五”规划中写入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内容。明确后评价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在工程项目经费中单列、专用。抓紧对已有的后评价报告进行综合研究,梳理同类项目的经验和教训,在编制投资计划、项目规划时参考,防止具有共性或重复性的问题再出现。

二是完善后评价制度。重点针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进一步研究、明确评价对象、范围及操作性规范。细化社会影响、社会稳定风险等方面的评价指标,注重对潜在风险的评价。尽快建立产权交易项目、对外援助项目、规划和政策实施等方面的后评价法律制度。

三是加强后评价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诚然,体制内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但往往难以让人信服。应重视第三方非政府后评价机构建设,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发挥好它们的作用;建立后评价专家库和专家选聘机制,力避“外行”参与评价。

四是强化对后评价的监督。建立后评价结果向社会全面公开制度,以便社会监督;发挥民主监督在后评价工作中的作用,吸纳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后评价、监督后评价。

后评价虽实施在后,但安排应靠前。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部署投资项目后评价应抓早、抓紧、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