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刚杰:助力能人扶贫夯实脱贫基础

发布日期:2016-03-24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

太行山深处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住在深山沟,守着光石头。穷得叮当响,鬼见都发愁。小伙打光棍,闺女往外走。”这是过去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的真实写照。1993年,一位当过兵的年轻人上任村支书,他带领“四百壮士”上山,住岩洞、睡地穴,整整干了三年,共投工15万个,动用土石30万方,靠“土豆加钢钎”,在万仞绝壁上凿出近十公里的盘山路。沿着这条道路,山里人看到了山外的世界,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回龙村富了!

甘肃省山丹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祁店村,十年前人均收入只有五六百元,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一位经商二十余载的本村人当上了村支书,他在农地经营上巧做文章,“复制”网上开心农场,办起了私人订制家庭菜园,引得城里人争相租种,亲手种出绿色菜蔬,就近体验农事之乐。一亩地可收租金近2万元。目前,该村年人均收入比十年前增长了将近20倍。

山东省先后从省、市、县各级单位中选派三万多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些书记具有眼界比较宽、人脉比较广、创新能力比较强等优势,与村支书们务实肯干、人熟地亲等优势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创新力,脱贫步伐大大加快。到2014年时,山东农村96.58%的扶贫对象实现收入翻番。

在贵州,能人带动农户和贫困人群增收脱贫的例子也可信手拈来。如大学生陆正鑫返乡创业扶贫,依靠平塘县农商银行小额贷款40多万元的扶持,形成了“养殖场+农户+批发中转站”的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达400多万元。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大学生彭光周,返乡创业,扶贫困人家增收,解决30人的就业。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任职10年时间,使一个人均收入不足800元、1/3村民没过温饱线、村级债务缠身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集体资产达800多万元的示范村。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麻怀村,村民世代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为了修建一条“出山之路”,村民邓迎香与众乡亲先后两次用钢钎、锤子开凿出200多米的“人工隧道”,终于将麻怀村与山外世界连通,为脱贫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邓迎香也被人们誉为当代“女愚公”。

同样的村庄、同样的村民,为什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事实说明,能人带头功不可没。曾有人才问题课题组选择我国六个市(区)进行问卷调研,表明农村能人在带头贫困村脱贫方面,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可以说,尽管每个村的贫困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气候、交通、医疗等诸多因素有关,但事实证明,一个村只要有少数几个愿意为大家服务和奉献的能人,这个村就容易脱贫。有了勇于克难的能人,就能带领村民变害为利;有了思想先进的能人,就能帮助村民吐故纳新;有了创业创新的能人,就能引领村民兴业致富。而条件的改善、人们先进观念的树立和产业的发展,正是支撑脱贫、稳定致富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党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冲锋号。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大量的人财物都会投入到脱贫决战场,但一定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特别是能人扶贫的作用。应通过助力能人扶贫,不断夯实脱贫基础。为此,建议:

一是多渠道选用能人。第一,从乡土致富能手中选。以乡镇为单位对农村能人进行摸底,把各方面能人“亮出来”,让群众学有榜样。第二,从返乡人才中选。有不少在外业有所成的人回到农村,有志于干一番事业,应充分挖掘这座“富矿”。第三,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应将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作为一项长效制度,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第四,从社会上招募有志于到农村服务的志愿者。

二是多方面培训能人。虽然能人具有某一方面专长或有一定经济基础,但还是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培训。对乡土能人,侧重培训产业化知识和互联网技能;对回乡能人,侧重培训如何参与扶贫;对下派干部和志愿者,侧重培训“三农”基本情况和政策。

三是多形式支持能人。第一,创环境。大力宣传能人扶贫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和支持能人参与扶贫、尊重和厚爱扶贫能人的良好氛围。第二,给舞台。选拔那些政治素质较高、热心为乡邻服务的能人进村“两委”班子,或参加村组各种自组织,使他们能更好地显身手。第三,搭平台。视能人实力大小,支持能人与乡、村、组或户对接。鼓励能人领办技术、产业协会。县、乡、村应多组织能人相互交流和外出考察。第四,帮资金。结合“双创”建立能人扶贫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能人领办农村扶贫项目。帮助那些“落户”本村的能人解决实际困难。第五,建机制。支持能人创办合作经济组织,提倡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农村产权入股。支持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发展民俗客栈和特色消费业。支持一二三产业对接,拓展能人做强产业的空间。(作者:姜刚杰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