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有质量保证

发布日期:2016-03-14 来源:新华网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

3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文联全委、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做客新华网2016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新华网网友在线交流,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中国歌剧走向世界乐坛需要做全面整合

目前,中央在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于中国歌剧如何走向世界乐坛的问题,廖昌永认为,首先要有自信,其次是我们现在还需要做方方面面的整合。现在国内的剧场已经非常多了,硬件条件和设施都很棒,但是现在除了国家大剧院有标准国际化的演出季之外,其他的歌剧院还没有达到国际上一流的歌剧院的演出季的标准。所以我们现在还要做的就是,首先要丰富我们的舞台实践经验,其实我们现在舞台上成熟的工作人员还是比较稀缺的,包括剧院管理、社会推广,包括方方面面的一些配套的工作人员,要真正走上国际化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对于上海音乐学院来说,廖昌永介绍,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的歌剧院正在建设,另外上海在浦东也在建造上海大歌剧院。廖昌永认为,有了这样的剧场做依托,可以在我们的剧场里实现整个的剧场管理、舞台管理、市场营销、剧目组织,包括整个剧目的排练。我们都可以有一个整套实践教学的模式,为以后剧场的管理人员提供非常好的培训,对于以后中国歌剧走出去或者引进国外经典剧本来自己制作、演出都会有很大帮助。

此外,廖昌永认为,要“走出去”还需要保证质量,你要拿一个什么质量的东西“走出去”。就像以前我们周老师说的,拿出去的一定是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走出去”的作品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中国人当代精神。国外到我们这里来一起合作也是一样。要演你的作品可以,我得先听,看你的作品是不是可以达到我们的要求,你推荐人员可以,我们要先看一看,看看这个人能否达到与我们乐团相匹配的水准和要求。

参加艺考不应该有功利思想

当今社会艺考热成为一个热词,许多家长也期望很高,投入也是巨大的,所以有的时候可能就会觉得有点不理智。对此,廖昌永表示,我们现在的艺术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艺考热还会持续下去。但是搞艺术的人首先要对艺术是非常敏感的,因为每个人的兴奋点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对数字非常敏感,有些人对色彩可能非常敏感,有的人对语言非常敏感,有的人对音乐非常敏感。所以一定要看孩子是不是在艺术这方面特别敏感,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爱好强加到孩子身上。

第二,不要有功利思想,不要说孩子走上艺术道路以后就马上出名,挣很多钱,能够出人头地,我下半辈子就靠他了。孩子也不要说一到这儿就成帕瓦罗蒂,每个人擅长的不一样,有的适合在舞台上,有的适合在教室里做教师,要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天赋和禀赋。

高雅艺术是有希望、有市场的

在谈及新时代高雅艺术能否接地气时,廖昌永表示,艺术来源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社区的排练,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喜欢古典音乐,喜欢所谓的这种高雅艺术,我觉得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个现象。这说明我们的高雅艺术是有希望、有市场的。所以作为古典音乐的音乐家来讲,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也有这样的责任,把我们的作品做得更好。

青年人的交流是两国之间很好的交流方式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对此,廖昌永表示,这几年,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包括招生制度、学科方向的建设、一些教学的改革等都有一些重大的举措。特别是在对外交流方面,我们去年也在做一些实践,比如我们和日本昭和大学,这是一个专门的歌剧培养学校,有50几年的历史,他们一直在中国寻找一个可以跟他们一起合作的音乐学院,跟我们谈了好几年。去年我们跟他们在九十月份的时候联合制作了《费加罗的婚礼》,我们两方派学生,经费平摊,在意大利租工作人员和舞台背景,包括服饰等,这对学校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举措,因为以前所谓的交流其实更多的是我们从国外请了很多专家到我们这里做大师班,做大师讲座。

  此外,廖昌永介绍,也有一些改革,比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差不多有1/3的比重是我们要承办的,1/3的比重是国外的团体,我们从5年前开始就要求国外的团体来参与,要么演奏中国的作品要么和中国的团队合作。后来又让他们在演出过程中在学校做一些大师班,对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从国外也请一些专家到我们这里讲学,但这都是比较单向性的。我们“走出去”的并不是非常多,我们在中外演出交流的经费上,中外双方的支付比例也不是非常平等,但这是一定发展阶段所必须要做的。现在到了这个阶段我觉得我们应该是平等交流的,你们来、我们去,有来有回。

比如现在我们和日本昭和大学合作,我们选四个学生,或者我们整个剧组排练的时候全部到日本去,这个费用我们全部出,不用你出,下次日本团队到我们这里来费用就是日方来出,这就是比较平等的了。另外从合作上面来讲,既然是合作那就是一个平等的合作,中外双方来参加演出的人数应该对等。

最后,廖昌永表示,在这个交流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我们的实验是非常好的。一个是从经费来讲,不像以前只是我们在花钱,这次是两方共同花钱,从经费上有了一定的节省。二是主要是学生和青年人之间的交流,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人说青年人出去和国外交流,每个人就代表一个国家的一个方面。所以两个国家的青年人在一起交流是两个国家很好的一种交流方式,因为年轻人之间相互了解,对相互的文化有了解,双方青年人的相互了解对两个国家的相互了解是有帮助的。所以在我们排练过程中,确实也增进了两个国家、两个学校之间的学生很多文化、思想上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