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改进工作作风让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发布日期:2016-03-24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国家的“三农”投入不断增加。然而,农业贷款难、贷款贵依然“卡着”不少农业经营主体的“脖子”;一些涉农专项资金落实到一乡一村,只有几万元,小事办不好、大事办不成,于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年年改水仍没水喝”“岁岁修渠渠总不通”的怪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中央政策怎样才能落到实处?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总部署,持续不断地推出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举措。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央在解决“政令不出中南海”问题上动真格,对部门、地方严厉“约法”,在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上出硬招,纪检、审计、督查“多管齐下”,严查不作为、滥作为。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落实改革举措仍不尽如人意。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任务十分艰巨。应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手段、更扎实的作风,推进改革举措“落地生根”,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为此建议:

一是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举。整治“文山会海”一直在进行,然而有的地方和部门仍然习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美其名曰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实则是扎扎实实走过场。有的干部大部分时间在应付大小会议;有的地方一年收到某上级部门下发的80多份文件。某市经信部门统计显示:仅2010年以来,各级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文件就超过185个,汇集起来多达1500页,他们从中梳理出较大含金量、具有可操作性的“干货”仅14条。有的地方和部门热衷于“贴标”大战略、大工程,看似与中央保持一致,实际是“做秀”、“吸金”、“拉虎皮做大旗”,有损中央权威。建议从中央开始,一层督一层,层层抓落实,狠治落实上的形式主义。

二是少一些突击,多一些常态。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各级各部门权责利已经比较明确,各项工作理应依法依规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还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突击之风。比如,有的地方为应付绿化检查,突击栽下名贵树木;为应付扶贫检查,突击组织干部“帮扶”贫困户;为应付安全生产检查,突击让安全设施运行起来;等等。遏制落实上的突击之风,应多一些保证落实的常态机制。建议强化审计和充分发挥舆论监督、民主监督作用相结合,切实防止“经常性工作突击做,突击性工作经常做”。

三是少一些框框,多一些创新。敢于创新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眼下,像有的农村兴起的牛栏咖啡、猪栏茶吧、农家民宿等旅游消费品,有的城市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创新工场、3W咖啡、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正是放手让创业者“点石成金”的结果。然而,仍有一些地方和部门一看到市场上出现一些新生事物就大惊小怪,赶紧找框框给框住,如果没有现成的框框就立刻编个“框”、建个“栏”。正所谓,盘活经济的办法不多,掐死创新的手段不少。如此这般,势必扼杀基层的创新,抹杀大众的“双创”激情。建议落实改革举措,既要强调统筹监管,又要防止捆住创新手脚。对于在市场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只要符合“法无禁止皆可为”基本要求的,就应当多一些鼓励和支持,依法规范、创造环境促进其发展。

四是少一些推诿,多一些担当。遇到问题或责任,有的地方领导不从自身找原因,把本地发展不够归责于上面的政策不接“地气”;有的地方宣传改革举措不及时、打折扣,把政策举措落实不到位怪罪于群众不主动找上门;有的部门在落实于己有利的政策时劲头十足,而一旦涉及本土利益,就想尽办法打“迂回战”,能推就推,能拖就拖。领导干部主政一方,就要造福一方,就要有担当精神,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建议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营造有为方有位的政治生态,激励和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勇于担责任,善于抓落实,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带动和引领广大群众苦干实干,共同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