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国家层面开展柴达木地区生态综合治理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7-03-03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颜色:】浏览量...

青海柴达木地区有“聚宝盆”之称,生态位置特殊,生态变化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加强柴达木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有利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民族团结和助推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

一、柴达木地区生态地位重要

柴达木地区是三江源源头以及上游地区水源涵养、固沙防风的生态系统主体,境内祁连山脉、昆仑山脉作为两道重要的生态屏障,把肆虐的沙漠阻挡在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缓冲、吸收了大量的沙尘,有力保护了周边地区的脆弱生态,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柴达木地区是长江的发源地,境内长流性河流达80余条,其生态地位不亚于三江源。

二、柴达木地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威胁

柴达木地区生态十分脆弱,是我国沙化土地分布的重点地区之一。沙漠化土地面积940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8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3.5%。以荒漠半荒漠类型为主的天然草原面积1004.4万公顷,植被群落结构简单,覆盖度小,水源涵养能力差。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15毫米,水资源总量116.55亿立方米,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仅2.0万m3/km2,远低于全国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29.9万m3/km2,也低于黄河流域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9.0万m3/km2和西北诸河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3.8万m3/km2,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经济活动加剧,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大,天然林和草地破坏严重。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过高,盲目开垦耕地,致使自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牧业生产盲目追求牲畜数量,超载过牧,直接影响了自然植被的更新,造成植被退化,草地沙化。此外,近年来,受经济利益驱使,掀起了采金、挖药为主的乱采乱挖之风,对草场生态的破坏十分严重。仅在1981年至1993年的十余年间,涌入可可西里、柴达木地区、祁连山的采金人数达十余万之众,致使草场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修筑公路、铁路、人们生活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使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威胁。近年来柴达木地区已经出现河流流量减少,部分河流甚至出现季节性断流的现象,导致湿地和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

三、对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柴达木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2015年8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意见》,提出“推进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柴达木等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期间,明确提出“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但是,当前柴达木地区生态潜力挖掘不够,保护和利用脱节,综合治理和利用未提到议事日程,《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尚在编制,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操作技术路径。为此建议:

一是在对柴达木地区规划范围进行全面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加紧编制《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并上升到国家层面,在国家层面统筹协调柴达木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规划。

二是参照“三江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将柴达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体系,尽快实施,推动柴达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顶部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