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之声

许强:构建新“三查”体系 创新地灾防治新机制

发布日期:2018-03-13    来源: 中国矿业报社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许强

3月8日起,九寨沟景区部分景观恢复开放。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过去7个月后,九寨沟得以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九寨沟等旅游区的地灾防治是我们一个关注的重点”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许强告诉记者,“要建立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山洪灾害、火灾预警的多灾中预警,还要有生态化的地灾防治理念。”

许强向记者介绍道,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威胁近2000万人和5000亿元财产的安全。

面对严峻复杂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和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高地震风险山区城镇仍面临重大威胁,高位隐蔽性灾害隐患识别与排查遭遇瓶颈,监测预警存在误区、专业预警工作亟待加强等问题。“高位隐蔽性灾害隐患是指灾害源区地处高位且植被覆盖严重,具有高位、高度隐蔽性的特点,人员难以达到。”

如何突破上述防灾救灾减灾瓶颈,破解防灾救灾减灾难题。许强认为需要引入现代高新技术和新理念,创新灾害防治管理新机制,构建新型防灾救灾减灾体系,才能突破传统的调查排查极限,变被动应急救灾为主动预防,转守为攻,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和水平,将灾害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为此许强提出四点针对性建议:

恢复开放的九寨沟——长海

构建“三查”体系,提升灾害隐患识别能力

近年来,日本、我国台湾等在运用对地观测技术进行大型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我们应抓紧研究和推广应用。建议我国应尽快构建由高精度遥感+InSAR的“普查”、机载LiDAR+无人机航拍的“详查”、地面调查核实的“核查”共同组成的“空-天-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以此来突破传统灾害隐患排查的极限和瓶颈,从不同角度和尺度来提前识别和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发现后再针对具体情况加以主动防范。

强化专业监测预警,提升主动防灾能力

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对所有隐患点都实施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是不现实的,其中大部分一般隐患点主要靠群测群防保证受威胁对象生命安全。专业监测预警可在灾害发生前发出预警信息,对危险区居民实施紧急疏散撤离,以此保证受威胁对象的生命安全。因此,除群测群防外,专业监测预警已逐渐成为国际上主动防止因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重要举措。对一些威胁人口较多、危害较大但短时期内尚不能通过工程治理或避让搬迁彻底消除隐患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应尽快实施专业监测预警。同时,将全国已实施专业监测预警灾害点的监测数据统一集中管理,并结合气象监测资料和历史灾害数据,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理论研究,建立适合于我国各区各类灾害的预警模型和判据,研发和构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平台,逐步实现灾害的实时自动预警和信息发布,使专业监测预警在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待专业监测预警技术成熟后,可逐步将专业监测预警技术扩大到群测群防监测点。

发展与整合相关产业,提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我国西部地区地形地貌条件异常复杂,一旦出现强震、极端天气、大型地质灾害等事件,很容易导致交通瘫痪,甚至形成与外界隔绝的“孤岛”。应充分利用相关区域在航空业方面的良好基础和优势,探索“通用航空+应急救援”模式,大力发展基于通用航空的灾害应急抢险救灾、医疗救援等新兴产业,建立空中应急救援体系。研发排危除险、道路快速清障、复杂环境应急救援、精准生命搜救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专业应急救灾装备和智能救灾机器人。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尽快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灾害应急测绘、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与救援统一平台,全面提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明确防灾思路,提升灾害风险综合防控能力

抓重点,防大灾。建立地质灾害大数据平台,对已查明的和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编目建库和科学管理,对灾害隐患点进行定量风险评估和排序。政府防灾的重点应放在重点区域和重大隐患点上,尤其是背靠大山的重要城镇、人口聚集区,以及威胁人口众多的重大隐患点,只要重点地区重大隐患点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便可大幅度降低因灾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

抓协同,防风险。群防和技防各有优势,互为补充,不能相互取代和顾此失彼。技防主要用于识别和防范“大灾”,而群防则在防范点多面广的一般性灾害独具优势,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通过进一步“织牢群防网,织密技防网”,全面防范和降低和灾害风险。

最后,许强说,“未来,还要进一步加强地灾防治方面的人才培养,以及地灾数据共享,才能达到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灾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