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住乡愁?全国人大代表熊晓冬:聚焦农村整体规划管控

发布日期:2019-03-13     来源: 央广网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接受央广记者专访。(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记者 郭翔宇 郑澍 官文清)“你到江南去看一看,就能深刻地体会江浙一带的乡村风貌。无论它的建筑的风格,还是街道,甚至垃圾箱的造型和选材都跟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衔接和传承。”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长期关注广东城乡规划现状和未来。去年7月份到浙江的一次走访调研,让她对新时期广东的乡村规划建设有了新的见解。

加强农村规划管控 提高规划人员使命感

“产业、财税、旅游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其实差异并不大,关键在落实过程中,有些地区乡村规划还不够精细。”熊晓冬通过对比发现,在农村的整体规划管控上,各地执行差异较大。因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熊晓冬带来了关于构建乡村风貌全过程管控的建议。希望通过对广大农村的乡村风貌进行全面规划和管控,建出特色,守住乡愁。

在熊晓冬看来,目前广东部分农村的村容村貌改造存在两个问题:站的不够高——没有从整体进行统筹,缺乏管控,特色不够鲜明;想的不够细——农房改造往往事前直接拨款给农民,缺乏机制鼓励村民精细改造,导致村民各行其是,缺乏引导。熊晓冬担忧,一旦破坏原有乡村风貌,将难以恢复。

“首先我觉得作为规划人员,要对现在这种规划现状有所改革,提高规划人员的社会责任感。”熊晓冬坦言,目前急需提升规划质量的地区往往是较为贫困的农村,规划设计费用偏低,不少农村规划设计只能“赔本赚吆喝”。

“产业的规划,厕所、广场、文化站等公共设施怎么规划,规划人员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在访谈中,熊晓冬一直强调乡村规划人员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整体观,要带着“感情”投入到乡村规划设计工作中:“比如说这里是客家文化,这是广府文化,那是潮汕文化,建筑风貌要体现文化风貌,需要规划人员仔细地梳理历史脉络,用心去打造这种风格。”

建立农房报建体系 守护建筑工匠精神

“我们乡镇的规划管理人员相当缺乏,以至于广东的旧农房报建改造报建的工作一直推进缓慢。”熊晓冬分析,一是农民缺乏报建的意识,其次是广大农村缺乏专业规划人员。

熊晓冬认为,建立农房改造报建制度对于推动乡村整体规划极为重要:“有专门的报建员协助农民进行‘一站式’报建服务。同时,建立监督体系监督报建、建设过程及验收,如建设范围是否符合、建设风貌是否符合规划要求等,”她认为,这有利于相关部门掌握信息,对农村整体规划的落实情况作出监督和指导。

广府建筑设计精妙,客家围屋气势雄浑,潮汕的“四点金”、“驷马拖车”等建筑风格则融汇了古人卓越的建筑美学。不过,随着这些传统建筑技艺的逐渐失传,农村风貌恢复与重建也陷入困境。

熊晓冬认为,要加强传统建筑工匠的培养,首先应当为这批手艺人寻找“市场”。她建议为传统建筑工匠颁发资质认证,同时,对这批工匠参与旧农居改造实行验收管理:“如果能够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并且验收合格,就将农房改造的补助对农房所有人和工匠进行奖励。”有别于直接补贴村民进行旧农居改造,“以奖代补”的形式更能激发村民和工匠的建设热情。

“我希望全国都可以一方面做乡村规划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建立乡村风貌管控体制。”熊晓冬表示,只有推进乡村整体风貌全面规划和全过程管控,才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