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鼓励民众参与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3-12     来源: 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用种大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我国50强种子企业销售额占全国销售额的30%以上,种业市场的集中度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我国前10强种子企业却仅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0.8%。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农家品种数量急剧下降。如,水稻品种从4.6万多个减少到1000多个,小麦品种从1.3万余个减少到500~600个,玉米品种从1万个减少到152个。作为农作物种质资源富国,农家品种和作物品种多样性锐减,种子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农作物品种改良和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在推进种业现代化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种业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剧,异常气候和病虫灾害频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等。当前种业政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民众参与度不高,数量锐减。由于对民众参与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宣传不够,不少珍稀和濒危资源栖息地、群落遭到破坏。如,浙江省开化蟠姜种植量,从鼎盛时期的100余亩锐减到现在的不足10亩。

二是资源流失严重。由于对群众在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和贡献认识不足,导致群众因“不知情”而私自携带或按对方要求携带种子出境,种质资源流失问题突出。

三是尚未形成良性合作机制。种子公司、公共研究及育种机构、民众三者之间合作互补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对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利用。

为此,建议出台和完善相应政策措施,支持民众参与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一是因地制宜开展保护。针对不同地域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差异,因地制宜制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种业政策应该符合农业转变方式要求,以多元化种业政策回应农业发展多元需求。如,我国西南地区不仅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同时也是贫困人口集中区,应支持多渠道保护和利用传统品种;利用特色品种开发特色食品和产品,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改善农户生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生态补偿补贴投入,实现绿色发展。

二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将珍稀和濒危资源的被动保护变为主动宣传普及,支持民众、农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多元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地方传统和特色农作物品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如,参与当地特色品种改良和生态有机品种选育,满足不断增长的多元消费需求。

三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单位、种子企业与民众分工合作、互补互助,构建科研机构、种子企业和民众等多方合作、协同发展的平台,根据国家种质资源惠益分享(ABS)法律法规,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形成保护传统品种及种质资源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