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全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3-13     来源: 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科技和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深化改革、统筹发展,健全科技下乡长效机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一、科技下乡工作存在的短板

(一)经费没保障。因无配套经费,涉农高校、科研院所要自行承担“送科技下乡”的交通费、差旅费。市、县、乡镇一级科技推广人员,也面临着科技下乡缺乏稳定长期的工作经费保障,开展活动难等问题。

(二)队伍缺动力。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进人难、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脱节等问题,科技推广队伍面临青黄不接,甚至有“断线”危险。二是收入待遇差距大。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差距较大,农技推广体系内也因“评聘结合”体制瓶颈等,个体之间福利待遇差距很大。三是考核评价不配套。包括涉农科研院校在内,科技推广人员服务基层与三农的工作量未列入绩效考核,更无配套奖励措施。在职称评定上,重论文轻应用,不能有效调动科技推广骨干下沉到基层一线从事技术转化的积极性。

(三)体系待完善。一些乡镇(街道)按“大机构、精人员、多功能、综合性”原则设立综合性农技机构,推行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的“三位一体”模式。原农技站农技人员编制归属于乡镇综合服务中心,混杂的岗位不仅承担着不少行政职能,也导致科技下乡流于形式。

二、健全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县级机构,增强科技下乡服务能力。根据我国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具有规模可控、类型统一、尺度适中的特点,建议重点抓好县级机构建设。按产业分类建立推广专家团队,编制在县主管部门,需要时以“科技特派员”形式轮流在乡镇值班蹲点指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可设立若干个有区域特色的区域中心站,作为县级农业主管部门派出机构,下乡服务。

(二)健全政策经费配套,增强科技下乡保障能力。一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应注重以工作实绩为主,体现“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绩效导向。落实职称评聘向基层倾斜政策,基层农技人员中高级职称岗位应聘尽聘。二是健全经费保障制度。将科技下乡工作经费保障纳入各地政府考核,研究制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转费和经常性公共服务工作经费的测算参考指标,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三)健全人才队伍培育,提高科技下乡持续能力。一是出台省级农技推广人才培养政策。在国家层面出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意见,通过单招单考、定向培养、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等方式,稳定持续地补充人员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有计划的为科技下乡培养“留得住”的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定向委培”“统招统配”等政策,逐年增加名额,提高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的素质。二是拓展科技下乡的多元化方式。根据农民的实际技术需求,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科技下乡工作,采取相应鼓励措施和扶持政策,突出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思路,着力形成行政管理部门、农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乡土专家等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整合各级、各类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促进农技推广服务智能化和信息化。三是延伸科技下乡队伍到村一级。选聘农村中会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农(林)技推广能手”、新型职业农民为技术带头人,组成上联业务部门、下联千家万户的基层农业服务网络,向村级延伸,为农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服务,促进科技真正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