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刊|全国政协委员杨佳:将文物数字化建设纳入“新基建”

发布日期:2020-05-26     来源: 中国企业网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杨佳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务院作出加快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必将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带动创业就业,利当前惠长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当前文物数字化建设,并未被纳入“新基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数字化是对文物进行全息记录的工作,是文化资源长久保存并得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性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杨佳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务院作出加快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称“新基建”)的部署,必将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带动创业就业,利当前惠长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当前文物数字化建设,并未被纳入“新基建”。

针对我国文物数字化建设还存在着技术手段单一、交互性差,各自为政、共享性差,重技术展示手段、轻文物藏品研究,缺乏文物数字化保护专业人才、对外依赖性强等问题,杨佳提出研究观点及建议。

将文物数字化建设纳入“新基建”。文物数字化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将AR、VR、全景数位扫描、3D打印等全新科技运用到文物数字化建设与保护中,进一步开发数字化展示平台,实现真正的网上虚拟现实展厅,深入研发手机APP,实现移动端文物数字化共享,并通过人机交互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体验信息,丰富用户体验。

建立文物数字化建设国家标准。标准规范是文物数字化建设与保护工作科学、有序和运行软环境的基础保障,文物数字化标准规范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指导性。通过规范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将文物数字化工作从采集、整理、存储、加工、使用全流程纳入标准规范,从而形成标准的数字化资源体系,构建“一站式”文物管理服务体系,大大提高文物馆际间的交互性,减少资源浪费,摆脱文物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实现文物可公开数据的资源共享,为文物进一步研究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加强文物藏品深入研究。无论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还是幻影成像技术,都以文物藏品实物研究为基础。换句话说,技术展示只是实物研究成果的手段。这就需要通过适当待遇和事业感情,凝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专业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研究队伍,深入发掘历史,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基础上不断推出独创性研究成果,丰富展示内容,让观众真正从参观中学习到知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文物数字化建设中的作用。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建设文物数字化研究机构,加强专业人才教育教学,培养文博知识与信息化技术融通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博物馆及文保单位输送人才;在相关高校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加强与各级各类博物馆、文保单位合作,拓展应用范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现有文博、文保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提升信息化工作能力。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延续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加强文物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实现文物资源共享,突破空间时间局限,增强展示效果;有利于实现文物信息数据保护,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有利于实现文物遗址重建、还原与修复,减轻火灾、地震、洪水、战争等重大灾害带来的文物损失。

杨佳说,文物的损毁、消失带走的不仅是文物本身,更带走了文物所承载的世代文明。一场场文物之殇,带给世人对于文物保护的深刻警醒。尽力守护她,尽量延缓她的消逝,传承她的精神,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