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Document
一片热忱寄红土
发布日期:2010-03-30来源: 【字体:】 【颜色:】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他,凭着自己的好学与刻苦,不到四十,便成为了德国Hohenheim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的博士后,却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和令人羡慕的前景,回到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红土地,以其所学投入科技兴赣大业之中。

他,在科研和教学战线上成绩斐然,独树一帜,为省内科学发展事业领军带队,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并为科技体制改革开拓创新。

他,不拘于象牙塔中,以天下事为己任,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为民主党派事业尽心竭力,为国计民生建言献策。

他就是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主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江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食品工业协会名誉副会长――李华栋博士。

寒窗本为报国志 红土地上勤耕耘

1991年7月,具有江西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无锡轻工业大学粮油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李华栋在江西中德联合研究院工作两年后,因为优异的表现与深厚的专业功底,被选派到德国斯图加特荷核海姆(Hohenheim)大学攻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这一走就是7年,经历了无数个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日夜,在以学术严格著称的德国,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并被校方热情挽留,直接从事食品工程的博士后研究。在德国优越的物质生活,备受尊重的社会地位,远大的前程,都不能改变李华栋对故乡的那份情愫,那是山长水远的牵挂,那是振兴家乡的责任。他直白地说:“我想干一番事业,而事业的根基、发展如何能与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分开呢?我是江西人,江西培养了我,我想为江西做点事,也应该为江西做点事。”1998年5月,李华栋毅然携妻女回到了江西,回到了中德联合研究院,迎接他的是赣鄱人民的热望与重托,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食品工程科研与教学事业中,在江西这片事业的沃土上耕耘收获。

1998年至今,李华栋共发表论文12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专业刊物发表5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宣读论文5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2次。他承担的教学课程有:南昌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计算机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传热与传质过程”,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等食品工艺”,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传热与传质过程”、“工程概论”。另外,他还在南昌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担任了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科研战线上,1998年以来,在李华栋主持下,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项,其中历经2年多刻苦奋斗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脱水蔬菜低温干燥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开发”,2004年终于研制成功,并申报了专利。这是一种适用于农产品、医药加工过程的新型干燥设备和干燥工艺,具有设备投资小、运行费用低,产品质量高、节能以及利于环境保护等特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出国访问期间,李华栋向国际同行专家介绍该课题,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德国Hohenheim大学Kottke教授当即签定合作协议,并准备向欧盟申报进一步完善该项新技术的合作研究课题。该项研究还获得了70万元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资助,国内3家企业争相洽谈该技术于特种农产品、生物农药等产品加工的应用。

“淀粉—油脂复合物研究开发”是江西省2003年的一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李华栋主持下,一支精干的科研团队经过无数次的研究与试验,研制出一种对大宗农产品淀粉和油脂进行深加工的新型设备和工艺,利用该技术,可将廉价的淀粉和油脂资源加工成高附加值的食品和医药添加剂,为这些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开辟了一种崭新的途径。2004年此项目经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的资助,两家企业正准备对这个项目进行成果转化。该项技术已经申报了专利。

他主持完成的“TJ-Y3耐磨材料的研制”项目已工业化应用,生产的耐磨材料应用于许多矿山机械中,目前年产值达到120万元,同时使许多矿山机械的使用寿命延长了一倍以上,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践行提供了新的办法。他主持的“葛根淀粉产品加工工业性试验研究” 使葛根淀粉提取率和黄酮保持率分别提高了5%和60%,葛粉产品质量和产量显著上升,该项目为国务院三峡库区移民科研课题,已应用于江西省清源葛粉开发有限公司,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现在,李华栋正组织力量,对“高压脉冲电场在食品杀菌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淀粉—油脂复合物中试”、 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农产品常压低温联合干燥技术与设备开发”、“生物农药—真菌杀虫剂常压低温干燥系统的研制”等科技热点难关发起冲击。这些项目一旦成功,将对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农药工业化生产等多个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体制创新有作为 科学管理出成效

作为在德国科研第一线浸染了7年多的博士后,李华栋对于江西省的科技体制有太多的感触,又有太多的隔膜,而要在科技事业上有所作为,就要适应省情,为江西省的科技体制的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2001年3月,李华栋被任命为江西省科学院副院长,先后分管对外联系、教育、科研开发等工作。这一身份的转换,给了他事业上更大的空间,也让他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将所学到的先进经验与省科学院实践相结合,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李华栋没有闭门造车,自以为是,而是深入第一线了解情况,满腔热情为科研人员服务,在探索中前进,从实践中提高,发挥自己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优势和经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带领大家做好工作。

李华栋与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关系,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交流,从而充分利用省内的科研和教学资源。他还与中国科学院过程控制研究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德国Hohenheim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南大学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许多学科的学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使省科学院大大拓展了学术合作的范围,信息资源得到极大丰富。

省科学院以前是靠着拨款方式运作的,既要稳定科研队伍,保证科研工作,又要为事业经费巧为谋划,这是摆在李华栋面前的又一个难题。李华栋努力探索科技创新与事业创收的双赢路子。在主管成人教育期间,他促成与10多所省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关系,不仅培养了大量有用的科技人才,还使得科学院职工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为促进教学相长,稳定科研队伍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分管的应用化学研究所、能源研究所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单位,两个所在科研开发和产业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各所建立了1—2个优势学科,经济收入明显好转。如应用化学研究所由2002年单位帐号上只有几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00多万元,职工收入明显提高。

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在他分管科研开发工作的两年里,立项课题数由原先的30多项上升到60多项,争取的纵向科研经费由300多万元上升到600多万元,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成立了10多家企业对本院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使许多本应下岗的职工在这些企业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党派事业再前行 参政议政谱新篇

科教报国是李华栋的夙愿,而科研事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又使得李华栋的视野不由得投向社会科学。他意识到,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领域拓展自己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参与,是另一种直接,有效的报国方式。1999年李华栋加入了九三学社,入社后李华栋参加了一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学习班,两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班,通过学习,他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如何进行参政议政等问题从最初的模糊认识逐步变成清晰的政治理念,加深了对多党合作制度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责,李华栋常常把自己从事自然科学的思路融入对社会科学的思考,参与多项专题调研,他每年向全国政协大会提交提案2—3份,就社会热点、难点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思考。经江西省委统战部推荐,他又担任了公安部特约监督员,经常走访江西有关的基层派出所、公安分局、交警支队,对江西公安工作进行民主监督,提出意见与建议。

2002年李华栋被选为九三学社江西省委副主委,协助分管宣传工作,联系社赣州和吉安市委。面对新的事业,李华栋还是那个作风,脚踏实地,深入基层。除专门抽时间下到基层,还充分利用出差、休息日等机会到各地市社组织和统战部进行走访,同社员进行座谈。在赣州、九江换届期间他还陪同主委与当地党委、统战部沟通联系,使换届工作顺利完成。2002年他负责组织了全省社员思想工作调研,分别领队到南昌、九江、鹰谭等地通过座谈、个别了解、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社员的思想状况,收集大家对九三学社工作的意见,通过大量的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得到社中央和省委统战部的好评。社刊、网站是宣传工作的抓手,李华栋于百忙之中,非常关心这两项工作,提出了许多创新思路。为了提高信息质量和数量,李华栋与社省委班子成员通过邀请社中央的领导来昌讲课,派宣传部长到地市给基层骨干传经的方式,使提供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有显著提高。2003年社省委会被社中央评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李华栋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科教、管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各个领域埋头苦干,在2006年5月召开的九三学社江西省第五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李华栋以全票当选为社省委新一任主委。一年来,李华栋主委以参政议政为重点,大力促进社省委各项工作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2007年6月召开的九三学社江西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他再度当选为主委。这意味着全体社员与各级社组织对他既往成绩的肯定,也体现着大家对李华栋未来工作的信任与支持。承载着新的期望,展望新的前景,李华栋必将用自己的才智与品质谱写壮丽的人生诗篇,为科研和党派事业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