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Document
肩负重任 迎接挑战
发布日期:2011-10-08来源: 【字体:】 【颜色:】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2007年5月22日,在九三学社云南省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曾华再次高票当选为九三学社云南省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一名知青到修建队工人,再从一名普通高校教师成长为领导干部,曾华走过了一条不断肩负重任,迎接挑战的道路。

功以才成 业由才广

1969年,还是一名初中生的曾华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千里迢迢从东海之滨的上海来到云南省弥勒县朋普公社当了一名知青。两年后,招工到云南省羊场煤矿修建队当了一名工人。十年动乱结束后,他于1977年进入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其间分别于1989年和1993年获得四川大学光电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曾华从事的是物理、计算机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亲自参与教材编写,与学生共同制作教具。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曾华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并在光学工程等方面收获颇丰。上世纪90年代初,由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国际首创SPT电脑测配色系统,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国家新产品计划等,并在全国推广使用。近十年来曾华共主持和参与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近20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曾华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付出的努力,使他成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校“光学工程”学科带头人。1991年他获得“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和“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称号。

1999年曾华因工作成绩突出,被任命为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分管学校科研、教学工作。世纪之交,面对机遇和挑战,云南师范大学究竟如何坚持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如何体现学校在云南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是摆在他面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曾华认识到,遵循高等教育管理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科学且行之有效的科研教学管理制度。他认为,提高学校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是首要的任务。他上任之后,立即着手组织制定、完善了学校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70多种规章制度,形成了科学完备的制度系统,并严格予以执行。曾华任劳任怨,忘我工作。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他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重点抓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通过几年辛勤、开创性的工作,使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博士点获得“零”的突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学校称号等。学校科研项目实现了国家重大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零的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大幅度增长,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逐步提高。

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曾华向学校党委建议开展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的第三轮教学改革。提出了“拓宽口径、夯实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培养方针,以“2+2”培养模式为主线,倡导并支持各学院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特色培养模式试验,以此带动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经过项目申报和评审,全校共立项67项,涉及所有教学实体学院,80%以上教师参与教改。“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第三轮教学改革使学校创建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试验;使学校逐步实现“两个转型”,即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由传统师范院校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该项成果获2005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曾华同志为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

为实现学校党委提出的“评建创优”目标,曾华以学校为家,每天中午吃在学生食堂,住在办公室,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并创造性地将云南师范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系与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指标体系相结合,于2002年组织制定了《云南师范大学学院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办法》,并认真贯彻实施。2006年12月10日——15日教育部专家组一行11人对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驻校考察评估,经过近一周的走访、听课、召开座谈会等,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尤其是教学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评价。真所谓“教化之本,出于学校”啊!

殚精竭虑 妙论良策

1996年,曾华在其老师的介绍下加入九三学社, 2001年增选为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副主委,2002年5月当选为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主委。无论作为一名普通社员,还是担任社省委的领导职务,曾华都对九三学社组织倾注了满腔热情与心血。他认真系统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统一战线理论和九三学社章程和历史,他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提高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

曾华认为,参政党将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政治责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谱写出更为绚丽的篇章,参政议政是参政党的主要职能,其水平之高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自从曾华走上社省委的领导岗位后,他便加大了对参政议政工作制度、机构和队伍素质等方面的建设力度。首先,他加强了对参政议政工作的领导,完善了组织机构。他和两位副主委亲自分管参政议政工作,其他班子成员积极配合。同时,他主持修改、健全了《提案工作规程》等一系列参政议政工作制度,调整了参政议政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扩充了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的组成界别。其次,注意发挥参政议政的群体优势。曾华认为,过去那种“基层组织没有参政议政任务”的说法应予摒弃,应该让基层组织活动也逐步融入到社省委的参政议政工作中去。此外,还要加强与成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任职干部和其他代表性人物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为社组织的参政议政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各方面人才提供畅通的参政议政的平台。关于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社会有关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方面,曾华认为,民主党派与各有关方面建立对口联系,是民主党派知情出力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在参政议政工作中把握结合点,选好切入点,明确落脚点。曾华一再强调,要抓好参政议政队伍建设。要放宽视野,不拘一格,从选拔人才价值着手,重在培养,形成高素质参政议政人才队伍。

有了这些思路和措施,加上认真贯彻落实,近年来,社省委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在曾华担任第五届社省委主委期间,社省委共开展了《昆明市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及治理对策的调研》、《珠江经济带建设研究》等30多个课题的专题调研;社云南省委与10多个单位和部门建立了对口联系关系,共同开展了《依靠科技进步振兴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西电东送”战略中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研究》等8个课题的调研。自九届省政协会议以来,社省委共提交集体提案52件,会议交流材料48篇,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均胜于往届。其中,《关于促进城市垃圾产业化的建议》等6篇集体提案被评为省政协优秀提案。由于社省委在九届省政协会议期间提出的提案质量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承办单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采纳了所提的可行性建议。

在抓好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参政议政工作的同时,曾华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主委,从未忘记自身参政议政的职责。在每次参加中共云南省委、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等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前,他都要收集资料、深入调研。如需代表组织提出建议和意见,他都要在会前召开会议,听取由社内各方面专家组成的“智囊团”的意见和建议,发挥集体智慧。在每年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和省政协会议上,他都会针对当前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坦诚的建议和意见。自全国政协十届全会以来,曾华共提交了关于《实施“西电东送”战略要考虑地区的协调发展》等5件提案,自八届省政协全会以来,提交了《关于加速实施我省“师范院校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几点意见》等8件提案,其中《关于加速我省与东南亚国家的教育合作,超前培养中国——东盟贸易区筹备阶段和成立后所需各类人才的建议》被评为九届一次省政协优秀提案。

山高路险 仁者之勇

作为社省委的一把手,曾华非常重视班子的团结协作,注重成员间的思想交流。曾华认为,民主党派的性质决定了民主党派的领导更要讲民主。班子中出现不同意见,出现争论都是正常现象,最重要的是成员间要多沟通,多讨论,增进理解,以达到共识。通过全体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社省委领导班子形成了团结务实,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补台的氛围,充满朝气和活力。在领导班子的带动下,机关也形成了团结、包容、各尽所能的工作氛围。

为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曾华每年都要和领导班子成员一起,集中一段时间到全省各州市级组织和部分基层组织调研一次。由于他平时学校工作繁忙,调研基本上选择在暑期进行。此时,恰逢云南雨季,加上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山高路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给调研带来了不少困难和危险。曾华没有顾及个人安危,依然每年坚持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干部一起,一个市级组织一个市级组织地跑。由于各市级组织之间相距遥远,加上道路、天气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跑完全省各市级组织,几乎用去了他的整个暑假。人病了,瘦了,他依然无怨无悔。在他看来,经常深入基层,与社员和当地中共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直接了解社员的思想情况及各级组织实际工作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协调各方关系,化解各类矛盾,反映成员的利益与呼声;有利于发现和推广好的经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及时调整改进社省委的工作,提升领导水平,推动社组织的健康发展。

曾华也十分关心组织的发展,在他担任主委的5年多时间里,社的云南地方组织不断壮大,成员数量稳步增长,且整体结构趋于合理。他认为,做好民主党派各项工作,离不开中共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中共各级统战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为此,他每次到地方组织、基层组织调研和开展工作时都到当地中共党委统战部门拜访,互通信息、增进感情、协商工作。有一次,曾华在调研中了解到,临沧地区在撤地建市过程中,为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准备在该地区建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有几位高级知识分子有意加入九三学社。他立即主动与中共临沧地委统战部联系,并率班子成员亲自到临沧与中共临沧地委、中共临沧地委统战部交换意见,受到热烈欢迎。双方经过协商,很快达成共识。在中共临沧地委统战部的支持帮助下,在社省委的努力下,仅用45天时间就顺利在临沧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在一个地方建立起社的基层组织,这在社省委组织发展史上还是头一次。

在培养后备干部队伍,举荐成员到人大、政府、政协任职方面,曾华也尽心尽力。一次,曾华了解到,昆明市公示的昆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协昆明市第十一届委员会领导班子的人选名单中,社昆明市委刚当选的一位主委因故不在其列。从有利于社昆明市委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考虑,曾华及时写信给中共云南省委书记,说明情况,并希望昆明市在研究民主党派领导干部进入市人大、市政协领导班子的任职条件时,充分考虑民主党派的实际情况,将这位九三学社昆明市委主委纳入其中。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收到信后,非常重视,批转中共昆明市委。最终,社昆明市委主委在政协昆明市第十一届委员会选举中,当选为市政协副主席。此事的解决,在社昆明市委成员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成功在久不在速”,涓涓细流、点点滴滴,求真务实、卓有成效,曾华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他赢得了广大社员的爱戴。在九三学社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第五届社省委的工作得到了全体代表的充分肯定,他也当之无愧地连选连任。面对全体代表,曾华深有感触地说:“我从一名普通的九三学社社员到担任九三学社云南省委的领导职务,离不开社组织的关心与培养,离不开全省社员的帮助和支持。我对社组织怀有深厚的感情,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表示,将继续和广大社员一起,在社中央和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我社的优良传统,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我社建设成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而团结拼搏;为顺利完成云南省“十一五”规划,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教授,研究生导师,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主委。不同的角色,赋予同样的责任和挑战。面对未来,曾华满怀信心:“肩负重任,我将努力工作;迎接挑战,我将锐意进取。”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未来的岁月,曾华还将续写他人生新的、更大的辉煌。(文/宋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