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青霉素、复方丹参片、牛黄解毒片、黄连素等临床上长期广泛使用、安全有效、质优价廉且多家企业生产的普通药品,药品招标采购过度干预‘普药’价格,催生了‘药价虚低’,导致低价假劣药品泛滥,许多质优价廉的好药却退出了市场。‘药价虚低’不仅加剧了‘看病贵’,还破坏了医药行业公平交易市场环境,致使行业整体品质不断下降。”
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住陕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赵东科接受采访时说,建议政府改革“普药”集中招标采购办法,切实缓解“看病贵”问题。
过度干预引发多数普药“药价虚低”
来自制药企业的赵东科说,十余年前,为了降低药价,解决看病贵问题,以及规范医疗机构的购药行为,防止医药流通环节中的腐败,由政府主导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开始实施。国家的初衷是好的,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度干预“普药”价格引发“药价虚低”,导致假劣药品泛滥;二是“药价虚低”成为看病更贵的推手。
赵东科说,2008年以来,我们组织专题调研组,根据生产成本核算的原则,对市场上的普药进行抽样研究、分析。重点抽取了零售价最低的10种常用中药普药,对生产销售这10种药品的181个生产厂家的零售价和生产成本进行比对分析发现:零售价小于生产成本的共101家,占56%。以“复方丹参片”(60片/瓶/盒)为例,2008年的平均生产成本为2.45元/盒,有生产企业53家,其中有32家的零售价低于生产成本。到了2010年,复方丹参片的平均生产成本已经超过3元/盒,但同年该药在安徽省的中标价格竟然低至0.95元/盒。
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出现,即“药价虚低”迫使一些生产厂家铤而走险,催生低价假劣药品泛滥,严重危害群众利益。
“药价虚低”导致的患者就医成本提升
“药价虚低”了,怎么反而会导致看病更贵?对此,赵东科认为:一是在医院方面,由于利益驱动和考虑药品品质及疗效等因素,医院不愿购进“药价虚低”的普药,医生也不愿开“药价虚低”的普药,而被其他高价药品取代。二是药企方面,由于生产成本等多种原因,许多良心企业迫于无奈放弃中标,使得许多质优价廉的药品退出了市场,医院无法进购,老百姓也买不到。三是患者方面,因大量“药价虚低”产品流入了农村,乡镇一级医疗机构缺医缺药问题存在,大量农村患者流向二、三级医院,中高端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更加严重。
“普药”集中招标采购亟待改革
许多质优价廉的普药讲究的是选料和工艺,由于企业间的互相竞争,价格空间本来就很小,完全可以靠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促使行业不断优化,健康发展。”赵东科委员认为,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应重点关注日用量10元以上的药品,原因是这些药对“看病贵”影响较大。
他建议:改革“普药”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日用量5元以下的普药不再纳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范围,给其留出一块市场经济的空间,通过优胜劣汰使其回归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环境;取消和禁止医院药品采购托管,防止药品销售利益链中任何新生的蚕食利益的群体和个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