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Document
李志军委员: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提案
发布日期:2013-04-24来源:九三学社北京市委 【字体:】 【颜色:】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一、我国事业单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组织形式,虽然原则上从事的是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活动,但实际却不同于现代社会中的公益性组织。目前,我国约有126万个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约4000万(含退休职工),规模极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在运行中暴露出以下主要问题:

1、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功能定位较为混乱,有的事业单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导致政事职责不分,机构重叠,关系不顺;有的事业单位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然而运行方式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阻碍了政府部门运用社会资源举办公共事务的积极性,降低了公共服务的效率;有的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脱离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成为特殊的盈利性单位;有的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工作,但依然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占用单位事业编制,在某些方面仍然享受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甚至借助行政机关建立垄断性壁垒,阻碍社会力量参与,阻碍了市场作用的发挥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

2、事业单位规模大,资源配置效率低。我国事业单位类别众多,采取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分别举办和管理的体制。往往同类事业单位在不同系统分别设置,在同一地区重复设置,在同一系统逐级设置。使得资源分散,人才、资金、设备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规模效益,资源配置效率极低。

3、职能交叉现象严重。不同的事业单位承担着相同的职能,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共同承担着一样的工作,部分不同层级的事业单位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体现出机构设置不科学。由于绝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有各自的主管部门,而各主管部门从本系统局部利益考虑,盲目增设机构、配置职能、增加人员编制,结果使机构编制膨胀过快。

4.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双轨制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和《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却都高于4000元。其中在2011年8月,被访者领取的养老金最低为200元,最高为10000元,后者是前者的50倍,并且月养老金低于2615元平均水平的占到总人数的77.3%。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到今年已经超过了20年的时间,期间虽然国家也分阶段出台了事业单位人事聘用、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多方面的改革政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但至今进度不甚理想,且事业单位的规模越改越大。公众对于加快事业单位改革速度之缓慢已不能容忍,尽快取消“双轨制”的呼声再次鼎沸。

事业单位改革牵涉面非常广,涉及目前制度的深层次问题,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政治上下决心,需要国家的最高层达成共识。从时机上讲,现在民众的呼声很高,在当前国内利益主体复杂且相互牵扯的情况下,民间普遍的支持正是大胆决策的最好时机。故此,现阶段务必痛下决心加速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以期满足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和社会和谐公平的需要。为此建议:

1.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审时度势,从建设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冲破各类利益层的影响,切实开展顶层设计,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分类体系。制定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限时落实国家2011年出台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要求。

2.建立合理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求突破,只有实现政事彻底分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3.建立利益均衡机制。事业单位改革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我们要让改革的利益方就关注的问题公开充分表达各种观点,平等讨论。在利益博弈中过滤各种极端的观点和不当利益诉求,从而形成均衡各方利益的改革方案与推进战略。

4。探索灵活的事业单位用人体系。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必须与政府机关的人事制度脱钩,尽快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在事业机构分类定位的基础上,根据事业职能、经费渠道和岗位目标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特点和岗位特点的人事和薪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