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作为城市生存环境基础和命脉的饮用水,毋庸置疑,成为了我国当前最突出的一个基本问题。2007年7月颁布实施的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水质指标和限值,对饮用水水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从卫生部近年对全国28个省的城市集中式供水管网末梢水浑浊度、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游离余氯7项指标进行的抽检结果发现,合格率仅为82.6%,水质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饮用水安全还存在一些严重问题。
一切事物都要追溯到源头,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同样可以溯源——水源地。饮用水水源对于保证人体健康安全至关重要,医学流行病学查明,国内外70%-80%的人类疾病与水污染密切相关。据2003年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00万人死于与水相关的疾病。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的公害事件,最终被认定为饮用水源受重金属污染所致。长期接触或者饮用受致突变、致癌物质污染的水,可使饮用人群中的癌症发病率高。2009年4月《凤凰周刊》以《中国百处致癌危地》作为封面故事,讲述了我国百处致癌危地。同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癌症村的地理分布研究》论文指出“中国癌症村的数量应该超过247个,涵盖中国大陆的27个省份”。近期有专家发布中国“癌症村”地图(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155803.htm),每年死亡人数约150万,饮用水水源被疑为癌症高发的主因。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无一不给我们敲响了饮用水源保护的警钟。
但是,近年来我国水源水质污染还呈现加剧和恶化的趋势。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一车间发生爆炸,约100吨苯类物质流入松花江,造成了江水严重污染,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2012年初,三家企业污水的非法排放,造成了轰动一时的珠江上游的广西龙江河段发生镉超标污染事件,对当地及下游沿岸城市饮水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的《国务院关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据水利部2007年对全国661个建制市和1746个县级城镇的4555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调查显示,约14%的水源地水质不合格;据环境保护部2011年对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显示,约35.7亿立方米水源水质不达标,占总供水量的11.4%。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饮用水厂采用传统处理工艺,因此,水源水质不合格而造成处理后饮用水水质的生物化学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为了保证饮用水水质的合格,就必须在现有传统的处理工艺上进行强化处理(如加大混凝剂﹑消毒剂投药量),或者引入深度处理工艺(如臭氧-活性炭工艺等)。这样对传统净水工艺和水质的影响造成各种损失:单从经济上来讲,每年要增加巨额的运行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从安全角度上来说,由于传统净水工艺对微量有机物没有明显的去除效果,相反还使处理后的水致突变活性增强,水质毒理学安全性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同时深度工艺的引入会造成二次污染问题(如臭氧的引入会引起溴酸盐污染)。然而,如果水源地水质安全可靠,以上诸问题可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我们应从战略高度审视饮用水源安全这一问题,立足全局、谋划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饮用水资源安全可持续利用。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对饮用水水源进行严格保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与社会安全:
一、健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法规系统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的建设,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上,要克服分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处理好统一监督管理与协同监督管理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实力还难以全面控制水污染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源采取严格措施加强管理。加大对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炼焦、皂素、铬盐等重点行业的环境执法力度,充分运用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坚决取缔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违法违规的重污染企业,加强污染源的治理,减少污染排放。
二、加强中央与地方联动机制
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对水源保护和地方保护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上下不一的现象。因此,要建立国家和地方共同对水源水质保护的联动机制,将推动实现监管保护工作“流域一盘棋”,从根本上实现国家和地方的统一领导、统一计划和协同作战,使全国水源保护工作协调一致、共同推进。
三、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研究与科技保障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防在点源治理上,对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当前,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强化对地表饮用水源污染调查方法、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方面的研究工作,研讨可行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方法,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适应性强、精度高、理论性好的非点源污染符合定量计算模型,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方法。要坚持科学治水,遵循自然规律,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合理配置水资源,统筹流域、区域和城乡的水利发展,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坚持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原则,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利用各学科中先进科技手段作为饮用水源保护有力的保障。如充分利用湿地等土地处理系统削减氮、磷入江、入湖量,用“绿色肥料”替代部分化肥,实施测土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选择性强、效益高的生物农药。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合理灌溉,防止水土流失。运用计算机模拟污染物迁移规律,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准确进行水质控制和预测。利用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水源保护的适时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应用先进的生物遗传技术,构建具有特殊降解基因的菌株,去除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
四、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强化公众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增强调蓄能力。提高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放宽城市其他非饮用水的水质要求,降低成本,逐步实施分质供水。城市供水设施陈旧也常常造成自来水浪费,排水设施不足,又使大量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严重污染。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