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Document
关于推进我国标准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3-03-19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 【颜色:】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标准体系建设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是对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监督、服务等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的系统工程,对我国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自主创新,乃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占据价值链高端作用明显。10年来,我国标准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在食品消费品安全、产业调整振兴、高新技术、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重要标准,大规模的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集群相机建成。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国家标准总数达到27256项,累计备案行业标准45613项,地方标准20299项。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标准化战略思维滞后。长期以来管理层和各级标准化组织把标准数量的增长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和衡量业绩的准则,形成了与工业化初期相适应的“制标主导”思维,标准制定与实施分离。其主导思想为完成标准制定任务,采取自下而上申报和零散课题汇总,难以集中资源解决关键性问题。导致标准的整体质量、水平、适应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标准制定滞后,总体上存在“不适应”和“跟不上”问题;标准市场化程度较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结合不紧密,效益不明显,也造成了标准脱节、缺失、老化问题长期存在。

二、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衔接不够紧密,对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标准化工作事关国家重大经济利益和科技进步,应当参与各类关键项目建设和科学技术战略性课题,但目前存在参与不足问题。技术创新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没有通过标准秩序来推动产业发展。专利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未能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标准来发挥效益,导致我国自有技术未能在国家标准层面正常体现,企业和行业无法借助标准的放大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只能屈从于国外标准。

三、标准体系各项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标准制定机制、投入机制需要理顺,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需改革完善,标准化制度和管理的权威性有待加强。某些领域标准制定投入不足,无法满足编制复杂标准需要,特别是当前高科技产品呈现出技术高度综合化特点,要求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标准,而我国制标机构面临条块分割、行业和专业壁垒,缺乏横向综合,难以应对产业深度融合趋势。同时,标准制定应由来自主管部门、研究部门和关联行业内部经验丰富、熟悉规则的专家团体根据实际编制,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专家往往将所承担的标准制定任务交由经验、阅历相对不足的人员完成,影响了标准的权威性和先进性。另外,一些许多企业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国内标准建设,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标准体系制定进程,但难免使制定过程中夹杂利益因素,对标准的权威性造成影响。

四、标准国际竞争形势严峻。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专利标准化贸易壁垒来维护其高技术贸易优势,而专利标准化贸易壁垒涉及范围广、表现形式复杂,多集中于如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如欧盟通过欧盟“音视频、通信及信息技术设备外部材料防火性能指标标准”和“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RoHS),要求电子设备使用同时满足IEC外部引燃要求和RoHS要求的“环保阻燃剂”,而相关技术和专利只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另一方面,部分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手段阻挠我国自主标准国际化,如我国首个在计算机宽带无线网络通信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接入技术标准WAPI标准,就受到了美国的打压。自2009年6月末至2012年7月初,商务部共发布的103条专利标准化贸易壁垒警示信息中,涉及我国企业遇到专利标准化贸易措施或调查的就有44条。

为此,建议:

一是集中力量,就我国标准化战略展开研究。以战略思维和系统理论为指导,建立标准化的战略目标、系统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引领标准化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全面归纳和分析国内外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标准,依托我国自有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比照国际与国外先进标准与标准体系,建立有我国特色与优势的应用性、创新性标准体系建设指导原则。从战略层面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与知识产权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标准与专利冲突协调机制,规范标准制修订过程对专利的处置。

二是提高使标准化工作与经济、产业、技术发展的融合性。综合考虑各产业发展需要和对标准需求的紧迫性程度等因素,对产业进行界定、划分和细分。在行业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及相关国家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紧迫行业与优势产业,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科学成套的标准体系表。包括当前已有和需要制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对需要执行、修订、采标的标准,分别予以标识。可选择具有一定横断学科意义的行业,如能源领域建立行业先进标准体系表;选择能集中反映科技创新成果的行业,如建筑业建立专业标准体系表。结合我国现代产业构建的需求,提出先进标准体系中重点任务内容及重点项目的具体建议,推动标准化工作与重大关键项目的实施融合,发挥标准化的引领作用。

三是进一步理顺各项机制。转变自下而上汇总零散课题的工作机制,通过系统设计和整体协调,推进国内标准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转变分散制定、个别协调的标准协调机制,运用科学方法,促使标准互相衔接、同时完成并整体协调,以确保总目标实现和整体效益最佳;逐步建立跨专业、跨行业的标准制定协同机制,标准化编制人员既参加专业标准研制,又参加跨行业和专业的横向综合标准化活动,加强各领域之间标准信息沟通。加强标准化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解决部门之间管辖范围重复致使标准不统一,行业标准之间、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间存在的矛盾等问题。

四是积极应对国际标准竞争。明确重点,结合我国优势,争取国际标准竞争的有利条件,将高技术领域以及关系到健康、安全、环境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作为国际竞争的研究重点,开拓国际标准空白领域。推进科技开发、标准研制、国际市场开拓一体化。在重大科研项目立项进行可行性论证时,充分考虑如何将共性技术形成国际标准,如何在标准中有效利用知识产权。提升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能力,促进企业设立专门的标准化机构,制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规划。充分参考一些已经过期,但在我国仍然比较先进的国外专利,可以将其参数等编入我国标准体系,提升我国专利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