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势下,中国企业在全球尤其是新兴市场正面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对于调结构、转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九三学社通过对中东、西北非地区进行调研了解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经营的步伐不断加快,“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
“走出去”战略整体部署、部门协调仍然不足,若仅依靠企业走出国门单打独斗,可能出现无序竞争,破坏行业乃至国家形象,例如阿联酋个别建筑项目曾出现我国央企、地方国企甚至乡镇企业同场恶性竞争局面;也可能出现工程质量不达标、恶意违约等情况,恶化中国企业的发展环境;或缺乏风险预判和应对能力,进而造成较大损失,例如摩洛哥某工程因前期招投标失误,工程建设实施异常艰苦,驻地项目管理层竟已两年未发薪资。
二、走出去保障机制不完善
一是信息服务不完善。尽管有关部门已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但仍不能满足企业对境外市场机遇的把握、环境的变化、风险的预判等多层次、多维度的信息需求。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充分调动各种商会、协会和大型企业积极性,加强与东道国企业、协会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推介本国产业,产生了很好效果。二是金融支持不足。金融业走出去企业,尤其是面向发展中国家走出去企业的能力仍然不足。由于缺乏国际风险评估人才和经验,为了严控风险,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贷款、融资门槛。据了解,针对部分走出去的建筑企业,银行放贷附带总承包身份、项目中国元素比例等无可厚非的要求,但因条件制约企业常常难以满足。此外,企业反映境外工程项目保险费率高,挤压成本。三是人员跨境受阻。例如,摩洛哥政府劳工政策趋紧,办理签证和居住证的难度加大,企业人员跨境往来不畅,对于部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此外,企业无法跨境转移中国籍员工的社保,只能同时在境内外缴纳双重社保,增加了企业负担。
三、企业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
一是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缺失问题突出。以建筑业为例,中国企业难以做到欧美企业设计施工紧密结合,设计等高端领域仍然由欧美企业把控。二是“中国标准”尚处弱势。我国部分行业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独具特色、世界领先的技术标准规范,但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标准体系中缺少话语权,造成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与自身实力不匹配。以建筑业为例,北非国家多沿用原宗主国标准,中国企业走出去后往往被迫弃长用短,不仅降低竞争力,更抑制自主创新的活力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四、国企经营管理机制尚待改革
调研中有国企反映,出于人力成本考虑和当地政府保障就业的要求,企业不得不增加外籍员工比例,但外籍员工的工闹、罢工时常发生,应对不慎将造成恶劣影响;同时,领导任期制和以当期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重点的国企业绩考核机制,可能导致驻外国企投资经营贪大图快、盲目跟风,缺乏长远眼光和耐心积累。
五、宣传工作有待重视
对走出去企业的主动宣传不够,在与西方媒体的话语权争夺中常处下风,甚至受其影响,导致不仅对国内企业引导不到位,也造成东道国公众对中国企业经营情况、社会贡献不了解甚至误解,不利于树立企业甚至国家的正面形象。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对“走出去”战略的统筹规划
对十多年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情况仔细梳理,结合日韩等国上世纪中后期走出去的做法,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以“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大”提出的“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为指导思想,立足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研究制定“走出去”战略规划,注重与经济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开发、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国家战略紧密衔接。完善走出去的部际协调与联动机制,加强走出去的政策研究制定、行动统筹协调、重大危机应对等前瞻性、全局性工作;理顺各部门的职能权限和规章政策,建立健全对外投资经营法律体系。培育壮大走出去企业的境外协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二、完善走出去的保障机制
一是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总结2011年应对利比亚动乱的经验,驻外使领事馆建立并定期收集在外企业项目和人员动态信息库;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大型央企、中介机构专业性强、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构建共享信息平台;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发展和各国投资经营环境做出科学研判,建立健全境外经营风险评估体系、风险防范机制和境外风险应急体系。二是加大金融服务、财税支持力度。在稳步推进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应尽快厘清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在“走出去”战略中的定位和分工;创新金融服务,发挥金融业的特色优势,在资金支持、信息咨询、风险管理、项目评估等方面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服务。三是切实解决人员跨境问题。研究通过外交途径,协调解决部分国家签证和居住证发放限制、驻外企业中国籍员工的社保接续问题等障碍,保障企业跨境人员往来顺畅。
三、着力培育走出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大力促进企业创新。把握金融后危机时代的机遇,支持企业通过对外并购、兼并、入股具有行业核心技术、知名品牌的企业,嵌入产业链研发环节;总结华为等公司的成功经验,鼓励企业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研发、设计中心,探索构建全球性研发体系。二是积极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强化国家标准制定机构职能,定期整理各行业居于领先的“中国标准”并制作目录,将认可“目录”标准列入与相关国家签署的战略合作伙伴框架文件,以此为推广“中国标准”,赢得国际标准发言权争取空间。
四、健全国企经营管理机制
鼓励走出去国企开展属地化管理,将公司经营管理机制与国际管理经营理念、属地社会文化相结合,在主动提高属地管理人员和劳务比例的同时,恪守属地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合同。对海外国企发展的业绩考核应结合投资经营内容、项目特点、当地市场状况、外围经济环境等因素,科学确定考核指标,除了经营收入、企业规模,还要考察发展潜力、社会责任、外交影响、经济安全等因素;考核周期也应因地制宜地适当放宽。
五、把握宣传口径,树立正面形象
对内宣传不受西方媒体的影响,客观反映各国的投资经营环境以及企业走出去的实际情况;对外紧紧把握媒体宣传主动权,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持续开展中国企业在外经营活动、做出经济贡献、承担社会责任的报道,协助企业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树立中国企业的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