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Document
马大龙副主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发布日期:2013-03-20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字体:】 【颜色:】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3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马大龙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提高科技投入效率》的大会发言。

马大龙说,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增长。特别是在“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速。但大家对投入效率不高的忧虑与日俱增。北京一位基层检察官就曾经发出这样的警示:“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掌握大笔科研经费的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

马大龙说,我们认为当前科技投入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有:一是未能真正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分配中的主导作用。很多情况下,政府取代市场成了科技资源分配的主导。各级政府部门不仅忙于立项目、争经费,而且实际上决定着项目投哪里、投给谁,超出了自身的职责和能力,这导致部门利益、长官意志和个人好恶往往取代公众利益和科学判断决定着科技资源的投向。有的情况下,从项目立项到结题,往往一两个官员、几名圈内专家,一纸申请书或验收书就能决定数千万甚至上亿科研经费的水平,不仅导致投入效益低下,更助长了学术腐败。二是国家层面缺乏对科技项目的信息共享和统筹安排。不仅科技部管理着20多类上万个项目,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和各行业主管部门,如农业、交通、工业与信息化、铁路等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也设立了大量的科技项目。由于缺乏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的科技项目统一申报平台和科技项目管理平台,不仅造成重复立项、资源配置分散和浪费,也使得科技工作者疲于重复多头申请项目,加重了学术浮躁。一些科研人员甚至先有成果再有项目,一个成果到处交差。三是科技项目分配过程中的科技评估过分倚重资历,导致的马太效应使科研资源过度向少数人集中,产生了一批学术垄断的科研包工头,他们或年事已高不再从事一线科研事业,或索性挂名牵头申请和转包项目。这无形中挤占了那些敢闯敢干的年轻科研人员的机会,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四是政产学研各方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上的明显的差异,加上保障产学研各方权益的制度尚不完善,使得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导致来之不易的科技成果未能有效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现阶段,我国企业仍然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大部分技术创新成果往往以理论研究报告形式躺在高校院所教授、研究员的抽屉里,科技成果转化的短板限制了科技投入效率的提高。

马大龙说,我们认为,应当倍加珍惜科技投入大幅稳步增长的良好局面,努力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在科研经费“不差钱”的今天,我们更要“会花钱”。

马大龙提出四点建议。一、完善科技投入方式,合理确定稳定支持和竞争性项目的比例,减少项目经费在科技投入中的比例,增加对高校和公共技术研究科研机构的一般性经费支持,使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潜心搞研究。

二、在国家层面整合力量,建立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科技项目统一申报平台和科技项目管理平台,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增强科技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有效限制同一人、同一研究集体在同一时段申请项目的总数,杜绝项目转包、“一题多报”等现象。

三、创新面向高校院所从事应用开发型科研项目的投入方式。对有些应用型科技项目可试行“贷款项目制”,即在项目投入中增加以低息或无息贷款用于成果转化的经费,但增加部分需在项目结题后规定时间内偿还,对于转化效益突出的项目,可对贷款予以减免。

四、引导高校院所面向需求,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改革高校院所的人事制度、考核评价方式等,改变目前高校与企业沟通少、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与市场脱节的现状,制定产学研之间人才柔性流动的激励政策,鼓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到企业去兼职,鼓励企业家、工程师到高校兼职教学,到科研机构挂职,加强三方人才相互间的流动,完善落实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