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权威解读
在蓬勃发展的多党合作事业中阔步前进
2009-01-12 08:26:46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3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长卷的精彩篇章。中国民主建国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格局中的参政党,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在蓬勃发展的多党合作事业中阔步前进,取得了自身建设发展的历史性成就,肩负起参政党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

30年辉煌的历史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完成了多党合作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上的拨乱反正,开创了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民建制定了“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摆脱了“左”的精神束缚,报国热情空前迸发,积极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对多党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和论断,开创了多党合作事业的新局面。结合新的实践,民建提出建设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制度上健全、充满活力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明确了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参加政治协商、努力做好建言献策、如实反映社情民意、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有效拓展对外联络,履行职能取得丰硕成果。民建事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政党关系,推动多党合作事业步入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民建动员全会努力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积极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各项事业迈上了新台阶。根据中共十七大精神,民建中央对全会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围绕“一条主线”,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作出新贡献;实现“两个提高”,就是着眼于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建设的水平,提高履行参政党职能的能力。民建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出新的步伐。

30年光荣的历史成就

一、紧跟改革步伐,积极推进自身建设,实现组织队伍大发展,全会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1979年6月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根据国内社会阶级状况的变化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共产党领导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这一科学论述为新时期多党合作事业及民主党派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适应时代的变化,民建的发展对象由原来的民族工商业者及与其有联系的知识分子转变为经济界人士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形成并发展了与经济界密切联系的特色。民建现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

30年来,民建坚持在发展中巩固、在巩固中发展,组织状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会员和组织数量有了很大增加。会员总数1979年不足2万人,1989年发展到4万多人,目前会员总数已达11万多人。1983年有23个省级组织、107个市级组织,到目前地方组织有361个,其中省级组织30个,省辖市级组织277个,区、县及县级市组织54个。二是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有了很大提高。三是领导集体结构有了很大发展,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出生、上世纪90年代后入会的新一代骨干会员走上领导岗位。

二、围绕改革主题,积极建言献策,参与社会实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1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工商界“五老”,即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周叔、古耕虞,就改革开放、发挥原工商业者作用、利用外资等问题征询意见。这次会见调动了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在上海民建、工商联的支持下,一些原工商业者发起成立了爱建公司,北京民建、工商联协助有关部门创办了“大碗茶”和稻香村食品厂等街道企业,不仅为当时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安置城乡青年就业作出了贡献,也为以后民营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域不断拓展,形式更加丰富。作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参政党,民建认真组织调研,就国企改革、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重视和采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在扶贫支边、帮困助学、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注重打造参政议政的特色品牌,如“一个工程、两个论坛”,即思源工程、风险投资论坛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取得良好成效。

特别是在国家和地方发生重大灾害时,民建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站在一起,风雨同舟,共同克服困难。在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中,在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去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民建举全会之力支援抗震救灾,目前已通过各种渠道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共计5.9亿元。民建中央思源工程基金会被授予英雄集体称号。

三、服从改革全局,积极参与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为维护和谐稳定社会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本会提出的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宪法的建议,得到采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修正案。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成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民建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作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作为参政党,民建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部分会员在人民代表大会中作为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在多党合作中与共产党合作共事参与政府事务管理;在人民政协中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责。目前,民建有2920名会员担任各级人大代表,14443名会员担任各级政协委员,共占会员总数的15.2%。在区、县以上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有2427人。民建担任特邀(约)行政、司法监察等职务的人员有3831人。

30年宝贵的历史启示

一是始终不渝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不断巩固全会的思想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民建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前进的方向。

二是始终不渝地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根本的政治原则和立场,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建的历史抉择,也是根本的政治原则和立场。民建取得的成就,为改革开放作出的贡献,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坚持共产党领导、竭诚合作共事,是民建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

三是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建设。坚持把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根本任务,始终是民建为改革开放作贡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建正是坚持了发展这个硬道理,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以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工作,才使提出的建议具有实用价值,开展的活动取得实际成效。

四是始终不渝地把与经济界密切联系作为组织发展的重要方针,保持和发挥参政党的界别特色和优势。与经济界密切联系,是民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历史特点和界别特色。这一特色适应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的要求,是民建发挥参政党作用的优势所在,也是民建不断发展进步的活力所在。

五是始终不渝地把健全会内规章制度作为自身建设的有力保障,构建增强会的生机和活力的长效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民建着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基本制度、加强领导集体建设的专项制度、建立健全会内监督机制。制度建设上的新成效成为新时期民建自身建设最显著的特征。

掀开未来新的历史篇章

历经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近30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30年,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放眼下一个30年,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强劲的英姿走向伟大复兴,谱写更加辉煌壮丽的篇章。

新阶段民建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贡献。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履行职能的实践、衡量履行职能的水平、提高履行职能的能力、创新履行职能的机制。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把解决存在的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勇于创新,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切实推进自身建设。要以创新的思维和视角,研究和解决民建自身科学发展的问题,使自身建设更加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为发挥参政党作用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要着眼于促进和谐政党关系、坚持多党合作原则、遵循参政党建设规律,研究制订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民建发展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