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沉痛悼念吴阶平同志>>纪念缅怀
怀念吴老
2011-03-18 15:07:03九三学社北京市委

2011年3月2日晚,吴老走完了他94年的一生,离我们悄然而去。他走得安详,而我却陷入了极度悲伤。我极力压抑着悲痛,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后事的办理工作中。9日从八宝山送走吴老,回到办公室,睹物思人,与吴老共事的情景一幕幕的浮现,一个慈祥的老人,一个睿智的老人,一代中西文化塑造的医学大家,永远离开了我们,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坚强而又隐忍,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想到此我不禁潜然泪下,我的思绪也不由自主的回到我开始做吴老秘书的1996年。

1996年10月中旬的一天,九三学社正在京西宾馆召开中央常委会议。单位的领导突然通知我吴阶平主席找我有重要事谈,我赶到吴阶平主席的房间,虽然因工作关系我们经常有接触,但不知吴老什么事找我,心里还是有点忐忑,吴老让我坐下,开门见山地对我说,“我已经和九三学社中央的领导商量好,准备调你到全国人大做我的专职秘书,你有什么想法?”我没有想到吴老提的是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我原以为是会议上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我愣了一下,有些紧张,但看着老人慈祥的目光和微笑的面容,我反而一下踏实了许多,心里想的就脱口说出,我说:“吴主席我先表个态,服从组织对我工作的安排,从我个人角度讲,我很愿意为您服务和您一起工作的,但是我也担心做不好,也许我做一两件事您还满意,但时间长了可能不能如您意,”我还没有讲完,吴老很快插了一句话说:“那我们就互相适应吧”。我一听吴老这么说,连连摆手,马上说:“只有我适应您的道理,没有您适应我的说法,您这么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一定好好努力工作”。吴老的一句话:“那我们就互相适应吧”让我至今还刻骨铭心,让我十分感动。那年我33岁。

我到全国人大第三天,吴老把我和老秘书陆应江同志叫到一起,只讲了一个问题就是团结,话不多,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说的是他小的时候父亲告诉他团结的重要性,举了一个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就不容易折断的例子。后来陆应江秘书调回到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工作,又从医科院调来常胜秘书,吴老又把我们叫到一起再讲团结问题。我和陆应江秘书一起工作了半年多,陆秘书为人谦和,办事认真,有陆秘书的帮助,我很快熟悉了工作。在和常秘书一同工作期间,我牢记吴老讲团结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主动与常秘书沟通,相互配合,合作默契。

我在吴老身边前后工作了十三个年头,耳濡目染,聆听教诲,受益终生,吴老从60年的医疗专业工作中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和哲理,给后人留下十分宝贵的人生启迪。

吴老在许多活动场合,特别是年轻人多的场合,总是讲到团结问题,他反复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提出要善于团结和自己认识相同的人,更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从对方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他经常讲,团结可以弥补工作中欠缺的东西,但不团结就会有内耗,把已有的优势和条件丧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知识就是力量”,被世人奉为真理。吴老却提出这句话意思不完全,他说,知识只有在实际工作中被应用变成本领,才会发挥力量。因此他在许多学术活动中反复对年轻人讲,既要学知识,更要重视学本领,不要死读书本。学习很重要,但学习的都是别人实践的经验总结,如果自己学习完不去实践,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还不能为已所用,所以实践更重要。

他还强调,在学习和实践中间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思考,要在实践中思考,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思考中学习。经过思考,把实践和学习的收获转化为自己的力量。重视实践,勤于思考,努力学习,三者有机地结合,相互促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借别人之堑,长自己之智”,这是吴老从自己的多年临床医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他说,要善于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更要重视他人失败的教训,如果在医疗工作中总是“吃一堑、长一智”的话,不知道要在自己的手里耽误多少病人。因此,借别人之堑,长自己之智,可以很快提高自己,少走弯路。

吴老重视对年轻学者的培养,他认为重视培养提拔年轻同志,对事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他在许多场合经常讲郑板桥的一句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来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同时他还用郑板桥的另一句诗词勉励年轻学者对待工作学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对前来求助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都给予极大地支持和帮助。一次,吴老在天津开学术会议,一位在美国进修的年轻学者托朋友转给吴老一份材料,希望吴老为他写一封给美国著名学府的推荐信,吴老仔细看了相关材料后,马上用英文写了一封推荐信,叫我务必及时交到送信人手里。当我将推荐材料交到求助者手中时,他激动得不得了,他说真没有想到吴老会这么快写好推荐信。

吴老经常说,培养优秀人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最重要、最基本、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年轻人热爱祖国,要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要以振兴中华为已任。这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动力源泉。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诫年轻人,个人的能力和学识只有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紧密相连,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吴老有许多良好的习惯,这些也是他做人做学问做事业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

吴老时间观念很强,严格遵守约定好的时间,开会出席活动必早到,大会堂的保卫人员掌握了规律,逢吴老出席的活动必比其他领导的活动早到。有时活动主办的同志刚到会场,我们就到了,让对方十分感动。他总说,早来一会,自己踏实又宽松,邀请你的同志看见你也就放心了,不再担心我不来捧场了。

吴老十分注重仪表,西服衬衫领带讲究搭配,参加各种活动必将头发梳理的特别整齐,耄耋吴老里外透着精气神,讲话既庄重又不失幽默,让出席活动的人既称奇又羡慕。2001年6月,中美医学交流大会在美国波士顿举行,容乃近千人的会场温度在30度上下,许多专家学者脱去西服仍然满身大汗,美国教授也已放下矜持,脱去西服卸下领带,吴老仍正襟危坐,面带微笑,但我知道吴老已经汗流浃背了,会后,吴老说,我是领队,代表中国,任何情况国家礼仪不能丢失。当时有驻美大使杨洁篪和美国卫生部官员,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许多要员。

吴老每天必写日记,记录每一天工作生活的内容,家里书柜专有一个放日记的格子,按年份摆放得整整齐齐。有一次,一位老专家为写回忆文章来电话查证一次重要学术出访的具体日期,吴老凭记忆拿出过去的日记,很快就找到确切的日期,让求证者惊叹不已。吴老非常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从报纸上剪下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和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好,就是出差也没有间断过。吴老兴趣广泛,古今中外,人文历史,新兴学科,名人传记,佚闻趣事,政论文章等等无不涉足,划出重点,留作备用。

吴老讲话,风趣幽默。他的许多学生,如今已是专家学者,古稀之年,在来看望吴老时,说起听吴老讲授专业课时,结合临床实际由浅入深,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讲得活灵活现的情景,仍感慨万千。

逝者已去,而我的思绪和泪水却不断地涌出,一次次的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十几天我的思绪甚至做梦都与吴老有关,美好的回忆中夹带着隐隐的悲痛,有时竟然让我不知身在何处,该做何事。记得吴老在一次面对记者采访时说到“如果我还有第二次生命,将重新规划我的人生”,吴老一生追求完美,在他的晚年还不断总结,给后人留下丰富和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启迪。他的教诲,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

提笔记录我的所思和所想,聊表我对吴老无限的思念,吴老安息,我永远怀念您。(作者赵北海系吴阶平同志的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