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陈吉余


陈吉余(1921年9月17日—2017年11月28日),出生于江苏灌云。河口海岸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陈吉余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1941年8月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194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继续在该校攻读历史地理系地貌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地理学家叶良辅教授,194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1952年院系调整,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教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河口海岸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陈吉余是我国河口海岸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开拓者和代表性人物之一,长期从事与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有关的地学研究工作。他开拓了以动力、沉积、地貌相结合为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科体系,对河口海岸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预测,在理论上多有创新。他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广博的知识、活跃的学术思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很强的科学研究组织才能,从事与工程建设紧密相关的地学研究工作,重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发展了我国河口海岸学科体系,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中许多重大工程问题,为我国海岸带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河口治理方面,20世纪40年代末,陈吉余就开展了河口研究,并于195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河口研究机构。他以长江口和钱塘江口为研究基地,兼及黄河口、海河口和辽河口等。

他总结出长江河口的发育模式,提出长江河口治理需要抓住南北支分汊口、南北港分汊口和南北槽分汊口三个关键,用以稳定河势的论点,并提出“围垦明沙、固定阴沙、减少活动沙,用以稳定航槽”的治理思想和“整治、疏浚与围垦相结合”的治理原则。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他从河口演变角度出发,指出北槽是青年水道,处于发展阶段,有活力;南港由单一河槽演变为复式河槽,大量底沙从南槽输出,有利于北槽的维持;北槽口外旋转流强,有利于泥沙扩散。为长江口深水航道选槽和治理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1969年,他提出解决危及崇明县城深达55米的施翘河深潭护岸工程措施的建议,为国家节约投资200万元。

陈吉余总结了钱塘江河口演变的历史过程和河口沙坎发育的理论,提出“结合围垦、整治江槽”的治理方针,制定出钱塘江和杭州湾衔接方案,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他主持承担了“大型工程及海平面上升对长江口生态资源影响的研究”等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在海岸工程方面,他倡导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并任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他主持浙江温州海岸带试点工作和《全国海岸带调查规程》的编写,提出了海涂释义、海岸带内涵等基础概念,为我国海岸带调查的范围提出了理论根据。他还承担了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的技术负责工作,开拓了我国多学科、大系统综合性调查,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突破。全国海岸带调查为沿海的改革开放、国土规划和各项工程提供了系统资料和开发设想,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先后对全国20余个港口进行研究和咨询论证。在丹东大东港建设中,他提出的选定西水道建万吨级港的意见被采纳。在杭州湾金山石化总厂陈山原油码头建设中,他否定了蒲山湾方案,选定陈山作为码头依托,并绘出引桥轴线,该方案实施后,保证了金山石化总厂的如期投产,开创了在浪高、流急、沙多的杭州湾北岸建港之先河。陈山码头建成20余年,运行良好。他对解决上海港岸线不足问题,提出人工岛、港道式方案,以及通过桥隧与沙岛相连,利用沙岛岸线等建议。

在围海工程研究方面,他系统总结了中国历史时期海塘工程的经验,从现代科学角度对中国海塘工程的历史经验和不足提出见解。他分析了世界围海工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国际知名学者进行人工海岸的研究,为21世纪海岸带深开发提供科学理论和有关技术。1989年,陈吉余作为国际海岸环境委员会成员,主持召开国际潮滩会议。他通过对长江口南边滩的多年研究,在1991和1995年分别提出将浦东国际机场建于海堤之外、潮滩之上的建议,原机场规划据此改变,现已围滩十余平方公里,减少征地7488亩,为国家节省了数以亿计的投资。随后,他主持了“浦东国际机场东移和九段沙生态工程研究”项目,通过九段沙种青促淤引鸟工程,为鸟类营造新的栖息地,以确保浦东国际机场安全营运。该项目提供了大型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范例,丰富和发展了河口海岸工程学理论与实践。

在水利电力工程环境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他对浙江省黄坛口水电站、安徽省梅山水库的坝址地质、淹没损失和坝下灌溉进行系统调查,所提报告在建设中发挥了作用。他为沂沭河流域特别是邳兰苍地区洪涝灾害的防治提出洼地圈圩的对策,在淮河治理中得以应用。他建议将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列为专题研究。在他主持的这项研究中,对河口河槽冲淤变化和盐水入侵做出时空变化预测,特别是在特枯水年调整蓄水期的时间,被采纳。1995年,他又对淮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减灾脱贫系统工程开展研究,提出“上蓄、中疏、下导”的淮河流域治理方针。

在都市给排水工程方面,为解决上海市的供水问题,陈吉余对黄浦江供水条件进行系统研究,确切地做出评价,并向上海市领导部门提出长江引水的建议。他率先提出利用青草沙修建江心水库,用地下管道输送浦东的建议,并做出水库和管道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这一工作受到上海市各界高度重视。2011年青草沙水源地项目正式启动,上海市1300万居民从中受益。1991年,他对上海市星火轻纺工业区排污口选址进行了论证,节约投资2000余万元。陈吉余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科研教学人才,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他理论联系实际,十分注重维护学术界的团结和提携后进。在他组织的全国性调查工作中,作风正派,如全国海岸带温州试点参加单位40个,合作无间。陈吉余学术思想活跃,具科学敏感性,每遇重大自然灾害或重大科学问题总是及时向领导部门提出建议,并身体力行,亲赴现场调研。

他组织的研究报告和建议,都能科学地反映问题,如三峡工程对长江口的影响,对黄浦江上游引水的评价和提出长江引水建议等。又如9711号台风侵袭后,他立即建议政府职能部门组织调查,总结此次台风的影响及今后的防范对策。在1998年的国际海洋年中,由他负责的上海海洋科技论坛,为上海市提出“海洋世纪和上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家进言,受到重视;他组织撰写的《21世纪的长江河口初探》,反映长江河口新一轮的变化和发展;为解决长江流域蓄、拦、引、调、河口淡水资源困境,他在2010年初主持召开“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调度及其对河口水安全影响研讨会”的上海院士论坛,提出《关于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调度及河口水安全保障的建议》,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等转到上海市水务局等有关部门研究落实;陈吉余多年来承担国家多项重大研究任务和科研项目,完成报告60余篇,发表论文160余篇,著有《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中国海岸发育过程和演变规律》、《海塘》、EngineeredCoasts、《南水北调(东线)对长江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中国河口海岸研究与实践》、《21世纪的长江河口初探》、《2006年长江特枯水情对上海淡水资源安全的影响》等专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6项,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陈吉余197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他曾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国际河口学会委员,国际地理学会海岸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学科评议组兼地理、大气、海洋学科组召集人,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一、二届科技委员会兼地理、大气、海洋、环境学科组组长,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交通部长江口整治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专家组成员等职,现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地区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口航道整理工程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等职。他虽已步入高龄,但壮志未已,还在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河口海岸研究事业,为解决国家重大经济建设问题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而努力奋斗。

主要论著

1陈吉余,黄坛口水库坝址地质条件分析,地理学报,1951,(2)。

2陈吉余,邳、兰、苍地区洪水成因与治理意见,治淮汇刊,1955,(5)。

3陈吉余、王宝灿,渤海湾淤泥质海岸海河口—黄河口的塑造过程,上海市科技论文选,1961。

4陈吉余、罗祖德、陈德昌、徐海根、乔彭年,钱塘江河口沙坎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地理学报,1964,30(2)。

5陈吉余,上海地基沉降问题,长江三角洲及上海地区地质地理资料汇编,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二大队编印,1964。

6陈吉余,中国围海工程的历史经验与今后意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地理地质大气),1964。

7陈吉余、恽才兴、余绍达,崇明施翘河深潭的调查和分析,1969提交上海市水利局。

8陈吉余,陈山码头选址调查报告,提交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设计施工,1973。

9陈吉余,将上海国际机场建造在海堤之外潮滩之上的建议,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高级顾问委员会建议汇编。

10陈吉余、恽才兴、徐海根、董永发,两千年来长江河口发育模式,海洋学报1卷1期,1979。

11陈吉余,呈国务院:对于海岸带调查的意见,1979。

12陈吉余、沈焕庭、恽才兴、朱慧芳、益建芳,鸭绿江河口特征及建港条件初析,海岸河口研究,海洋出版社,1990(该文在1982年完成提交丹东港务局)。

13陈吉余,围垦在长江河口治理中的作用,华东师大学报,1983,(2)。

14Chen Jiyu,Zhu Huifang,Dong Yongfa,Sun Jiamin,Development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Submerged Delta,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1985) ,4(1/2):47~56

15陈吉余、沈焕庭,三峡工程对河口盐水入侵和侵蚀堆积过程的影响,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科学出版社,1988。

16陈吉余、沈焕庭、恽才兴,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

17陈吉余主编,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

18陈吉余、王宝灿、虞志英,中国海岸发育过程和演变规律,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

19Chen Jiyu,Liu Cangzi,Zhang Chongle,HJWlaker,Geo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Sedimentation in Qiantang Estuary and Hangzhou Bay,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1990,6(3)

20严恺、陈吉余、宋达泉、梁其荀、纽因义主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海 洋出版社,1991。

21陈吉余,论长江河口治理,科技导报,中国科技协会,1993,(1)。

22陈吉余,长江口拦门沙及其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沉积、演变和深水航道治理,“八五”国家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85-404-0202(第一子专题)分课题,1993。

23陈吉余,长江河口越江工程在上海港建设中的作用,1994,提交迈向21世纪的上海专题报 告,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2)。

24Chen Jiyu,Xu Haigen,Liu Rending,Let Changxing Island be a Water Source Island of Shanghai,ChinJOceanolLimnol,1995,3(1):1~8

25陈吉余、胡辉、朱慧芳,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港各口群建设的构想,海洋与海岸带开 发,1995,(5)。

26陈吉余等,大型工程及海平面上升对长江口生态资源影响的研究,1998提交上海市科委。

27陈吉余等,浦东国际机场东移和九段沙生态工程研究,1998提交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设指 挥部。

28Chen Jiyu,Li Daoji,Chen Banglin,Zhu Huifang,Hu Fangxi,Liu Changzhi,The Processes of Dynamic Sedimentation in Changjiang Estuary,Journal of Sea Research,1999

29陈吉余、程和琴、戴志军, 滩涂湿地利用与保护的协调发展探讨——以上海市为例,中 国工程科学,2007,9(6):11~17。

30陈吉余,中国河口海岸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1陈吉余、程和琴、戴志军,河口过程中第三驱动力的作用与响应——以长江河口为例,自 然科学进展,2008,18(9):994~1000。

32陈吉余主编,进入21世纪的长江河口初探,海洋出版社,2009。

33陈吉余、何青,2006年长江特枯水情对上海淡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海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