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历史任务,得到了全国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为了准确把握农村实态及广大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和要求,九三学社中央组织农村经济研究人员先后对浙江、江西、辽宁、山东等省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北京三个远郊区县的所有行政村和1000个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九三学社中央深切感到,中共中央推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符合我国实情,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建设新农村为重要契机,全面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速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来,各地行动迅速,措施得力,各项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长期形成的二元体制所引发的城乡全方位差距很难在短时期内得以缓解,真正扭转广大落后农村环绕发达城市及农村发展总体滞后局面尚需下更大的气力。一是农业产业处于低迷徘徊状态。我国农村区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90%左右,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全国一半左右的劳动力在农村。而据最新统计,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仅为13.1%。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导致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很多地方仍在靠天吃饭。二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最终目标。但在“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发展、轻社会服务”等传统理念影响下,农村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活福利和社会救助、公共安全等领域与城市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农村中小学设施老化,师资基础薄弱,农民职业教育处于无场所、无设施、无计划、无经费的状态。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远未形成,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等矛盾十分突出。农村文化与体育生活极度贫乏。农村公共福利与社会救助严重缺位,绝大多数农民养老保险无着落。农村公共安全面临诸多隐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和机制尚未建立,基层政府提供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手段和能力有限。三是农民生活尚不宽裕。2004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虽已达到2938元,但中西部省份几乎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2005年已达3.23:1,若将国家对城市公共福利与社会发展投入计算在内,城市居民收入将高出农民6至8倍。就总体而言,不仅城乡差距在拉大,富村与穷村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严重制约了农村区域的平衡发展。四是农村生产生活设施落后。由于国家长期把基本建设重点放在城市,公共资源分配主要向城市倾斜,导致农田基本建设、公路、电网、通讯、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本建设设施不足,农村“脏、乱、差、散”现象十分突出。一些曾考察过北京郊区的外国经济学家惊叹,很难想象这里是距天安门广场仅几十公里的首都农村。
针对上述问题,九三学社中央提出六点建议。第一,树立以农民为本思想,为农民多办实事。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亲民、惠民和富民工程,必须树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倾听他们的要求,尊重他们的选择。要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准则。广大农民除对中央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抱有极大期待,同时也有不少忧虑。他们担心新农村建设将引发新一轮增加农民负担、新一轮侵犯农民权益、新一轮大量占地、新一轮重复建设和新一轮政绩工程。为此,必须认真吸取以往推行农业农村政策和小城镇建设方面的教训,真正把中央对农民的关怀落到实处。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确定重点突破区域和切入点。我国农村区域辽阔,平原与山区的农村条件各异,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需求并存。要坚持雪中送炭优先的原则,把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的农村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着重解决致富难、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看病难、娱乐难、通讯难等燃眉之急。第三,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尽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产业新格局。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第一要务,现代农业与非农业的发展必将为提高农民收入、创建农村新风尚、提高农村现代化整体水平奠定坚实基础。要根据各地农村区划和功能分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尤其要注重发展合作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采取切实措施扶持山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就地非农就业机会,增加现金收入。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紧紧抓住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的大好时机,把城郊民俗旅游、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提升一个新档次。第四,重视城乡互动和交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具体行为,也是全民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具体体现。要鼓励和号召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同城郊行政村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加大城市经济、文化和文明对农村的辐射力度,对农村进行“一帮一”支援。韩国继新农村运动后,于2004年开展“一厂一村”、“一小区一村”、“一校一村”、“一店一村”、“一机关一村”运动,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力度。我国大连市正在开展的“厂村结对”也收到了良好效果。这些经验可供借鉴。第五,要把培育新型农民置于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软件建设。而不断转换农民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其自身素质是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建设成果的关键。在加强培养新型农民的同时,要造就一大批农村社区新型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农村具有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管理型干部十分匮乏,要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培训,使他们逐渐成为建设新农村和管理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同时要采取措施鼓励城镇干部到农村挂职,大学毕业生去当村官。第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让农民尽早受益。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建家园的实践。根据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要抓紧制定保障性制度和指导性扶持项目指南,完善转移支付、投入机制、向农民融资、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生态补偿、科技创新等相关配套政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农民为发展工业、建设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要以加大对农业农村投资力度的实际行动对其予以足够的补偿。新农村建设比城市建设更复杂,决不能照搬城市建设的做法,应充分体现农村田园特色。要为农民创造与城里人一样安居乐业的环境,共享国家发展改革的成果,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只要我们把握政策,体谅民心,再接再厉,我国广大农村一定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