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谢丽娟在提交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大会书面发言中指出,发展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已有共识。无论是重点学校建设的牢不可破、家教热的不断升温、择校风的盛行,还是学生重负的难以减轻等等,都反映了全社会着实看重教育。由于教育这一较为紧缺资源配置走向市场化的恶果,使城市学校的优质教师高度聚集在重点学校、实验学校或高收费的公办专制学校;农村的优质教师不断流向城市;西部地区的教师被东部所吸引。经过20多年的计划分配被市场化取代,使农村的师资队伍残缺不齐,尤其是西部的教师更显极度贫困。如,甘肃省的代课教师有3.2万人,占农村小学教师的28.2%;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代课教师有50.6万人,占西部农村教师的20%。教师的月工资极低,一位多次评上优秀教师称号的老师,其月薪才80元,其年薪难以承受孩子上高中的学费。一些代课教师不得不兼顾农业劳动,成为半农半教的教师,由此可见教师之累,农村学生之苦。长期的师资待遇低下,这一问题也是“三农”问题重要症结所在。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初,中央连年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农村教育的现状,尤其是教师队伍的贫乏显得难以相适应。
发言认为,农村教育事业不仅要从战略上,还要从战术上予以高度重视。增加经费投入是肯定的,特别重要的是要在教师数量和质量上予以尽快改善,要像对发展经济所要求的那样,又快又好地梳理和强化农村师资队伍。发言提出六点建议。第一,大力宣传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教育,农村教育的落后是建设新农村的最大障碍。当前农村的不少中青年劳力向城市转移,还带着子女去城市就读,农村学校生源不稳定,教师也随着更不稳定,这对农村人口结构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并导致未来人力资源的匮乏。第二,农村教育经费统筹要由县级上升为省级财政统筹。几年来的县级财政统筹可以解决富裕县对县内穷乡穷镇的教育经费,但对贫困县来说,县级统筹无力解决全县教育投入的缺口。第三,明确国家财政对教育的转移支付比重或具体要求,转移支付要把改善教师待遇放在首要位置。第四,将教师列为教育核心资源。有史可鉴,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些学校迁移到敌后方,由于大部分教师同往,虽然学校条件极差,但爱国情怀和勤奋于教的激励下,还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因此教师资源的配置不能走向市场,其配置的不公、不合理导致教育腐败。学生负担久重不减,学生过早被卷入分数竞争以及教与学难以培养创新人才等问题均与农村教师队伍今日之现状有关。要解决教师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问题,需要由政府来调控。要按照“十一五”规划建议,坚持“以城带乡”的方针,建立城乡对口的支教体系,形成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师结构。制定城市教师下乡轮教、农村教师轮流接受培训和进修的制度。要把农村教师需求列入定向培养的师范招生计划,提供助学金和免除学杂书本费,并与定向培养者签署定向服务年限和义务协议。要鼓励应届或历届大专毕业生去农村任教,给予免还贷学金以及其他优惠政策(怎样的优惠政策可以通过讨论会或听证会以利“度”之把握)。第五,教育部、农业部及财政部联合研究农村教师优化方案,逐步梳理半农半教教师队伍,制定逐年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计划。第六,教育部对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做出规定,即停止城市向农村继续吸引教师的举措,按照“以城带乡”的要求帮助和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把为农村教育保留合理的教师数量和逐步提高教师质量作为城市教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