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罗锡恩:加大对内蒙古牧区牧业建设的政策扶持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罗锡恩在提交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大会书面发言中说,畜牧业是内蒙古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全区33个牧区旗县、21个半农半牧区旗县,草原面积8667万公顷,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74%。畜牧业比重占自治区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7.6%,是自治区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支柱产业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毫不夸张地说,牧区、牧业、牧民问题对内蒙古来说,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政治问题。“三牧”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声誉、边疆的巩固和各民族的团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牧区基础建设大为改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牧民收入增加,生产、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畜牧业一举扭转了畜产品供给绝对短缺的局面,从生活型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牧业诸部门中市场化、产业化特征最为突出和最具活力的产业。2004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全区畜牧业在牧畜存栏数量仅提高1.23倍的情况下,肉类产量则增长8.67倍,鲜奶产量增长68.35倍,禽蛋产量增长9.88倍,绒毛产量增长1.77倍,畜牧业产值增长5.95倍。羊肉总产量、鲜奶总产量、山羊绒产量、细羊毛产量均跃居全国第一位。

发言中列举了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在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五方面问题。一是由于气候及牧区人口增加等综合因素,草原生态退化、沙化达全区草原总面积的40%多,草畜矛盾突出,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保护、建设草原生态,不少地区草原畜牧业正在由自然放牧向围栏轮牧、季节性休牧,舍饲禁牧逐步转变,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过程中,棚圈、围栏、饲草料购置等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牧民的生产性支出,降低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效益,影响了牧民收入的提高。二是牧区牧业基础薄弱。不少地方仍然不通电、不通路、不通邮、没有电视信号,人畜饮水缺乏,看病难、子女上学难成为难题。牧区多为自然砂石路,一到雨季农畜产品运送困难,农牧民反映强烈,与国家提出的“村村通”目标差距较大,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牧区卫生医疗条件更差,村嘎查无处看病、无处买药,乡苏木卫生所技术、装备十分落后,小病治不好,大病看不了;教育生源分散,学校少,办学成本高,多数牧区低年级小学生就需要住校或需要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无形中加大了受教育费用,使牧区义务教育得不到保障,提高入学率、控制辍学率面临困难,不少牧民因病、因子女教育返贫现象普遍,约占贫困户总数的15%左右,形成了新一轮的扶贫对象。三是产业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季节性出栏、生产不平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进。牧区牲畜出栏大多集中于每年秋末冬初,出栏季节出现卖难和价格偏低,非出栏季节能出栏上市的牲畜很少,无法满足市场和加工企业的需求,影响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提高。加之牧区干旱、雪灾、沙暴、鼠虫灾害频繁,经营风险较大,一遇较大自然灾害和牲畜疫病,往往造成严重损失,使占70%的中小牧户无力承受,至少影响3~5年生产生活。四是牧区地处偏远,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性支出大大高于农区。尽管牧民收入高于农民,但同等条件牧民生活状况不如农民。据自治区扶贫办调查,牧区燃料、住房、衣着等方面的消耗要比内地高出1~2倍,生产生活资料价格要比内地高出2倍以上,其中医疗费为农区的2.4倍,子女教育费为农区的2.1倍,交通通讯费为农区的6倍。五是发展不平衡。牧户之间收入差异较大,80%的牧户生产低而不稳,20%的牧户生产水平较高;从富裕程度来看,温饱户约占50%,富裕户占10%,特富户占5%,贫困户占35%。全区163万绝对贫困户,45%在边境牧区。

针对上述问题,发言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向牧区倾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大牧区公路、电力、水利、生态、医疗卫生、中小学教育及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新型合作医疗、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居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制度、牧区水利、通电通路等方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牧区给予重点政策倾斜和投入倾斜。二是强化对牧区和畜牧业的扶持和补贴。比照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一样,在牧区实施优质畜产品产业工程建设,支持畜产品集中产区、主产区重点建设集约化饲养、四季均衡出栏的生产基地及示范基地,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实施畜禽良种直补政策,从鼓励和主推的畜种入手,如刚开始的良种奶牛补贴等,然后逐步扩大范围,补贴到其他主要畜禽品种,通过补贴示范和引导,推进畜牧业良种化建设。比照国家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在畜产品集中产区及单一经营畜牧业的牧区建立畜产品风险基金,同时比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给种粮农户直接补贴的政策,对牧区单一从事畜产品生产的牧户给予一定补贴,并直接补贴到牧民手中。强化国家牲畜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和基层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强制扑杀牲畜的补贴标准,避免养殖户因损失巨大而逃避扑杀,造成疫情进一步扩散。实行畜牧业政策性保险,采取国家投一点、地方各级政府配套一点、农牧民拿一点的方式,筹集政策性保险起步资金,然后选择适合的畜牧业保险经营模式,加以实施推广。三是生态移民与培训就业相结合,加快牧区人口向非农非牧行业转移。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一些地方已经丧失了生存和建设条件,与其建设投资,不如移民搬迁,一方面可集中人口强化小城镇建设,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推进集约化经营,减轻迁出地方的生态环境压力,使之得以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牧区二三产业和城镇经济,增强吸纳牧区人口的能力,加强牧区职业教育和牧民培训,促进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发展壮大牧区劳务经济,实现减人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