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致青春——记“973”首席科学家罗凌飞


【罗凌飞,博士,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发育与生殖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是第一位获得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主席-副主席奖创新奖”的中国人。】

五四青年节前夕,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27名青年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罗凌飞是获奖者之一。

探索人体器官发育与再生奥秘

西南大学崇德湖畔的一幢两层小楼,便是罗凌飞的实验室。在那间没有挂标示牌的实验室里,罗凌飞的研究模型是跟大拇指差不多长的小鱼斑马鱼。

实验室里有4000多个小鱼缸,近10万条斑马鱼在里面自由地快速游动。如果这些鱼有思维,那么罗凌飞无疑是它们最熟悉的人。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罗凌飞和他的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仔细观察这些游动的生命。

“别看这鱼小,可它有80%的基因都是和人是高度相似的。”罗凌飞说,斑马鱼还是胚胎时候是完全透明的,可以看到身体的器官,这也是他选择斑马鱼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之一。罗凌飞介绍,人类在患恶性肝脏、胰腺疾病后,需要把器官坏掉的部分切除,但由此导致相应脏器功能严重减弱,而患者很可能还没有等到器官再生的时候到来就离开人世了。如何让人体器官相对快速地再生,目前生物医学界还没有有效的办法。而一条斑马鱼器官再生的时间很短,如肝脏再生只需要两到三天。斑马鱼,就成为研究器官再生的理想模型。

在罗凌飞眼中,斑马鱼和人类生命之间存在着可以破译的密码。肝脏疾病、糖尿病是当今人类健康的杀手。罗凌飞说,这些疾病的共同点是器官受损,器官受损后再生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而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人体器官相对快速地再生呢?以斑马鱼为模型开展器官的发育与再生研究为最终实现人类器官的快速再生提供了可能。目前,罗凌飞把研究重点放在肝脏和胰脏的发育和再生上。今年3月,他的团队在生物医学权威期刊《发育细胞》上以每期亮点发表论文,研究揭示出肝脏发育的关键因子——EpCAM,作为一种内胚层特异性的Wnt去阻抑子,决定了肝脏发育的组织细胞特异性,促使了肝脏发育。EpCAM就如同一张执照。有了这张执照,细胞才具备被诱导分化为肝脏细胞的能力。该研究促进了对经典信号途径发挥功能的细胞或组织的特异性如何实现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深入理解。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从北碚嘉陵江边到西南大学崇德湖畔,近1公里的路程,是一个顽童到一个科学家的距离。1977年,罗凌飞出生于山城重庆。小时上学,途中要经过一条小溪沟,河里玩耍成为他上下学途中最喜欢做的事情。“我喜欢抓蝌蚪,或许那时就与水生动物结下不解之缘。”

1995年,18岁的罗凌飞从西师附中毕业后保送南京大学,在大学提供的3个专业意向中,他均填的是生物化学专业,立志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2000年9月,罗凌飞从全世界1000多名申请者中被选中,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和哥廷根大学,加入第一期分子生物学国际计划攻读硕博学位。

2000年9月,罗凌飞离开重庆飞赴慕尼黑留学。出国前他也曾是个愤青,总觉得国内有这里那里的不如意,巴不得早点出国。而在飞机起飞那一刻,看着窗外养育了他20多年的这片热土,眼里心里全是深深的眷念,早已淹没了心里的那一点点不如意。而且,这一去还会不会回来?何时才能再回到祖国家乡?那一刻,他的感受完全改变了,感受到了,全是深深的家国情怀。在德国的研究很辛苦,罗凌飞经常在实验室里通宵工作,有时在天亮前实在熬不住了就拿导师的办公桌当床小睡一会儿,天亮时再将办公桌收拾整齐,以致于导师好几次都发现办公桌比他前一天下班时还要整齐。留学时,当地人对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外国人都很友好,但是时间越长接触越多就会发现,他们友好的语言和行动的表面下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同情,而并非真正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认为,你在这里可以做出顶级水平的研究成果,而回到发展中国家你很有可能就做不了。那时,罗凌飞明白了,自己的国家不强大,自己做得再好也只是寄人篱下,个人的进步与祖国的发展融汇到一起,才是飞扬的青春。在德国留学的经历,更坚定了罗凌飞要回国效力的决心。

2004年罗凌飞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2月19日的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他的主要研究成果。2006年1月,28岁的罗凌飞被西南大学聘为特聘教授。

正是这段异国他乡深造的经历,让罗凌飞的信念愈发坚定:“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站在世界之巅。我知道前路漫漫,我愿意付出我全部的努力。每个人的力量都很有限,可是加在一起就能改变很多很多。”

以青春之梦创造青春之我

在罗凌飞看来,支撑他进步的,就是年轻所带来的活力和机遇,以及国内发育生物学前辈们对自己的支持和爱护。2008年罗凌飞就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是当年我国973计划实施十二年来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

  罗凌飞的实验室团队一共28人,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所以他和博士生不会有什么代沟,和其他专家也谈得来,他觉得这种感觉非常融洽。作为西南大学发育生物实验室的主任,年轻的罗凌飞,除了在学术上的“前途无量”,团队合作上也更和谐。

青春的期盼是美好的。

每日从早上8点10分来到实验室到晚上回家之前,除了午餐时间,罗凌飞几乎整天就泡在这间实验室里。“辛苦是必然的,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兴趣。”在外人看来,从事科研工作很枯燥,但在罗凌飞眼里,只要有兴趣,就会乐在其中。

除了每天12个小时和斑马鱼、各种实验数据呆在一起,他每周还会去学校操场跑两次步,平均一次跑8圈,3200米,这是他最喜欢的运动方式。

“我不过是离出发线比你们远了点,其实谁先到终点都不好说”。现在大学生常把迷茫挂在嘴边,罗凌飞建议他们一定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规划。

“青春在现在是用来奋斗的,在将来是用来回忆的。以青春之梦创造青春之我,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民族。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在与西南大学学生对话中,罗凌飞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话语与青年学子共勉。(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