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春伊始,一场令世人瞩目的科技盛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荣获2013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项的10位科技专家和313项成果颁奖。其中,贵州省农科院及我省首席水稻育种专家黄宗洪参与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喜讯传来,关注者、知情者倍感欣喜和荣耀。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林智敏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向黄宗洪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 并希望他作为科技界的杰出人才和九三学社的优秀代表,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秉承科学发展理念,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再接再厉取得更多成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机关闻讯后也第一时间通过电话祝贺并了解获奖情况。电话接通后,那端传来一个平静而又熟悉的声音:
“我在三亚的南繁基地”。
“哦,是获了一个特等奖”。
“这个获奖项目是由袁隆平院士领衔主持的,全国共有18家科研单位和50名科研、推广人员参与,我只是其中一员”。
“是的,这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它将水稻亩产量由700公斤提高到988公斤,可以说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截止2012年,全国累计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4.99亿亩,增产稻谷110.99亿公斤,增收271.93亿元,推广区域遍及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为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
“嗯,没啥好说的,科研攀登无止境,荣誉也只能代表过去。成绩和奖项是属于大家的,是整个科研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
“我现在三亚南繁基地。农业科研就是这样,必须抓季节,抢时间”、、、、、、
简短平和的话语间,笔者再次感受到黄宗洪性格中固有的那份淳朴和淡定!国家科学技术奖,这是党和国家授予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啊!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殊荣!面对如此褒奖,黄宗洪似乎将荣誉过早的锁进了书橱,俯下身子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一个人如此的热衷工作、“冷落”荣誉?带着疑问,笔者在早春一个阳光灿烂、乍暖还寒的日子来到贵州省农科院,走近黄宗洪,走近他的科研团队,走近他潜心研究了30年的种子世界一探究竟。
一、梦想和信仰铸就力量之源
一个人的选择,总会或多或少的带有理想的成分或梦想的色彩。对黄宗洪来说,从事农业科研、与泥土相伴一生那是一件关乎梦想和信仰、可以一展抱负的幸福事儿。
出生于贵州省思南县农村的黄宗洪,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说从自己记事起,就常常看着大人们风里来雨里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那几亩土地上刨食吃。一年下来,尽管苦熬苦做,但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乡亲们还是要忍饥挨饿。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农忙时节他自己也要帮家里下田插秧、种地、打谷子,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农民和农业的艰辛。“一定要让乡亲们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的念头,从少年时起就在他的心里扎了根,并成为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结。于是,恢复高考那年黄宗洪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贵州农学院农学专业。因为他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农村、改变农民的命运。1982年,黄宗洪毕业后如愿来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终于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农业、为家乡服务了。黄宗洪满腔热忱,一身干劲,俯下身子一干就是30多年。
科研工作是辛苦的、寂寞的,尤其水稻育种更是一件细致、复杂又累人的活儿——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繁多的调查项目必须如期完成。比如观测,务必要在特定的季节亲到田间观察和纪录成百对亲本材料的生长情况。由于工作量大,耗时较长,所以常常要迎着晨曦、踩着露水下田。稻苗上那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虽然美丽,但它们却是育种工作者多患风湿病的元凶;比如做杂交,由于样本量大,需要一鼓作气赶在父母本植株盛花期内完成授粉,午饭是不能按时吃的,而待完成工作后常常已是下午3点左右了;又比如制种,不管正季在省内本地,还是冬季在海南三亚,育种者都必须在最热的中午12点后到下午1点前这一时段亲自参加田间赶花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便多获得种子、、、、、、“这些艰苦的工作,有时请农民工都不愿意干”。谈起育种工作的艰辛,黄宗洪说:“每天面对上千份材料,细微观察它们的变化,也许别人觉得很枯燥、很繁重,但我觉得水稻就像自己的孩子,为它付出再多也愿意。何况我们搞科研的,下地种田是奔着一个个问题去的。每当解决一个问题,就感到自己离梦想、离目标更近了一步,那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
心中存有梦想,眼前便不会失了方向。在追梦的路上,黄宗洪幸福地挥洒着激情与汗水。一路走来,他的脚步随着季节的变换奔波在贵州和海南两地;寒来暑往,他忙碌的身影犹如迁徙的候鸟,从黔山内陆的省农科院水稻所再到三亚“南繁基地”的试验田,育种、收种,再育、再收、、、、、、、忙得顾不上别的,忙得几乎忘了家庭,忙得就连独生女儿也感到委屈:“我爸爸爱水稻,比爱我还多”。
“那次在南繁,因为任务忙,工作量大,一天要搞四五百个组合的普测。我和他干脆就选择住在试验田附近一个部队废弃的营房里,条件自然好不了,就连一日三餐也只能吃光面,没有佐料的。吃了一个多星期,我虽比他年轻,肠胃都受不了了,他却硬是挺住了,好像还没事……”笑谈往事,与黄宗洪相处了20多年的同事、现任贵州省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向关伦至今还叹服不已。
“记得那年我和他在海南基地搞育种,有一天晚上我俩巡查完田里的输水情况后,我一时有些感慨,对渺茫的前途有些悲观起来。我说自己年纪不小了,事业上还看不到什么成绩,可能没什么指望了。当时黄宗洪老哥子一番诚恳的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第一,我现在年纪比你大,目前也没做出什么成绩,不过我相信我们的研究方向没有错;第二,我们搞农业的,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看准一条路就要锲而不舍地走下去’。后来事实证明,他看准了,我们成功了。”如今已是贵州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的陈文强说起往事来,也同样是感触良多。
二、坚持与坚守奠定辉煌之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科学研究也是如此。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获得不仅需要量的积累和沉淀,有时科研工作者自身的认识与坚持才是取得成功更为关键的内在因素。
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贵州农科院水稻所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没有项目,没有经费,人心涣散。就连正在进行的新型两系杂交稻的研究也因为缺乏经费而被迫叫停。这可是一项有着超级稻潜力的、适应贵州地域气候特点的杂交水稻品种的研究啊!如获成功,则对相关的一系列课题、对提高贵州的粮食产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项研究被迫停止,黄宗洪心痛不已,好长一段时间后和课题组的同事提起这个项目时,眼里还含着泪花。对他而言,没有完成的研究就像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一样难以割舍,难以放弃。直至“九五”期间,黄宗洪主持了“863” 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中试委托研究课题、贵州省水稻育种攻关、贵州省水稻南繁育种、贵州省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生态适应性鉴定等项目的研究,这才解决了困扰达两年之久的经费问题。
终于有机会将没有完成的项目进行下去了。黄宗洪和他的团队卯足了劲,接连取得了一系列不俗的成绩:
2001年,他主持的水稻育种攻关项目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评价意见为:“育种水平已经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其中极耐冷种质、优异恢复系的创制,两用核不育系鉴定、选育和创制,特别是优质两系杂稻新组合的选育方面达到全国同类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 同年他参加的“贵州省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研究”项目通过验收,其制种单产达到265.05公斤,达到和超过了现有三系杂稻的制种产量水平。
2003年,他参加选育的“两优363”获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贵州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米质特优,曾获中国梵净山首届稻香节一等奖 、中国(淮安)优质米博览会“优质产品奖”,袁隆平院士品评后曾亲笔写下“口感好:清香、柔软、可口;外观美:细长粒、半透明、垩白率低。本人认为,该组合的米质可列为高档优质米”的评语。
2004年,他参加研究制定的“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和“优质两系杂稻两优363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规范”获得发布实施。
2005年,他主持的贵州省“十五”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水稻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组合)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2007年黄宗洪用大手笔写就了一篇大文章。他将20年间承担并完成的19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进行组装后并申报了一项研究成果,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就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项目。黄宗洪介绍说,这个项目涉及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鉴定和选育、两系法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繁制种、高产栽培和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等育、繁、推、加、销一整套技术。该项目共选育三个两用核不育系,五个两系杂稻新组合,其繁殖、制种、推广和优质米产业化示范四项总产值35亿元,新增产值4.68亿元,取得了极其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1年,黄宗洪主持选育的“金优785”品种亩产达967.3公斤,在丰产项目测产验收会议上,袁隆平院士评价说:“仅仅实施一年,就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出乎我的意料,……与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育种和栽培技术方面的突破密不可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2012年2月,“金优785”获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成为当年国家认定的13个超级稻品种之一。
2013年,黄宗洪课题组选育的“健优388”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国家审定公告该品种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2014年,黄宗洪参加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国家由袁隆平院士领衔主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系法杂交稻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技术体系,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水稻为基本材料培育的,这种水稻相对于之前的三系杂交水稻筛选出优良稻种的效率提高,所选育的水稻品质更优,产量更高。其他作物也借鉴两系法理论选育优良品种,目前,油菜,高粱的两系技术也已取得成功。
除了育种,黄宗洪还致力于另一个科研领域——栽培技术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主要参加研究完成的“贵州省望天田水稻耕作与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优质高产中籼水稻新品种金麻粘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强耐寒性迟熟杂交稻I优4761的选育与应用”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超级稻Ⅱ优明86的示范推广”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
“只要你专注于这片土地,你的收获就会很多”。黄宗洪感慨地说。作为贵州省“十五”和“十一五”水稻育种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他主持选育了贵州省第一个迟熟型三系杂稻“I优4761”后,相继又主持和主要参与选育了两系杂交稻“两优211”、“两优662”、“两优363”、“黔两优58” 和“陆两优63”,三系杂稻“金优785”、 “黔优18”、 “建优388”、“协优385”和“安优136”,这些杂交稻均获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累计在省内外推广应用水稻自育品种面积达1000余万亩,增产粮食5亿多公斤,新增效益7亿多元。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隆寨村的稻农姚启宇说:“我们种了黄院长他们的新品种,连续好几年单产都在800公斤以上。现在根本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喽”。贵阳市近郊东风镇头堡村稻农马必金说:“原来我也不相信第一年单产能达到900公斤,结果连续种了三年,单产都在900公斤以上。”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专注于这片土地,倾情在种子的世界里,黄宗洪不仅圆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收获了一个多彩的人生:1997年他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被评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带头人,2001年被评为贵州省先进科技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5年被评为贵州省省管专家和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还曾荣获贵州省改革开放30年入围事件奖、贵州省2007年十大影响力事件提名奖、贵州省“十一五”农业科技十大成就奖。
三、性格和品行启航成功之路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宗洪这个从黔山深处走出的山里汉子,血脉中也融入了山一样的品格:耿直、刚强、沉稳、坚韧。30年里他就是凭着一股子干劲和持之以恒的韧性,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搞科研做学问,成绩斐然。他出身农民,祖祖辈辈与田土打交道,性情中更多了几分对人对事的宽厚、质朴,以及于名于利的淡泊、超然。即使在领导岗位上,他依然谦虚诚恳、平易近人。面对成绩和荣誉,黄宗洪始终强调:“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离不开上级部门的关心与扶持,再就是离不开整个团队成员的团结与协作。至于做出了一点成绩后,职称上得到晋升,职务上得到提拔,那也都是同事们的支持,老师的帮助,组织上关心的结果”。
一个人的言行是其品格的外在表现和内心反映。从黄宗洪共过事的同事们点点滴滴的回忆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成功绝非偶然,更不是侥幸。
“从1999年4月到2005年9月,老黄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我任书记,我们搭班子合作共事的这六年里,我感觉是最愉快的。”现任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的周维佳谈起往事依然感慨万分:“上任之初,水稻所真是有很多困难,没钱没项目、发不出奖金、人心涣散。面对这样一个局面,老黄抓业务,我抓管理。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章立制,抓科研,凝聚人心,渐渐的使水稻所走上正轨发展起来。2001年,在贵州省农业科技大会上,我们所还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是全省受表彰的15个先进集体之一。”周维佳继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老黄这个人一向淡泊名利,关心他人从不看职务高低。记得2000年,贵州省水稻技术研究中心作为省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的改革试点面向全省招聘中心主任,实行年薪制。黄宗洪应聘为中心主任,按规定年终可得3万元奖金。这本来是他应得的,但老黄却不要。后来在我的劝说下他虽然勉强领了,但坚决不肯再拿所里的年终奖。他说他拿的已经够多了、、、、、、前年春节期间,老黄还掏自家腰包慰问守门的值班员呢。”
“黄院长非常注重团队精神和人才培养。他常常对我们说只有行业发展了,你处在这个行业中才会有发展。记得那次所里上一个大项目全是年轻人,当时他亲自找我做工作,表示希望我们这些老同志要能理解,多支持,要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说只有这样我们的科研队伍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回忆往事,副所长陈文强情绪还有些激动。
2005年9月,黄宗洪升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他人虽然离开了水稻所,但心还时刻牵挂着水稻研究。陈文强说:“当时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所里能保留他的办公室。现在,每逢休息天、节假日,我们要找他一般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水稻所的办公室,另一个就是试验田。”
“黄主委,您身为我省首席水稻育种专家,科研成就硕果累累,在袁隆平院士的科研领域里也是作为在贵州省的主要研究人员。此外,您还是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主委,可以说是功成名就,您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了,何苦还这样拼搏呢”?面对笔者的疑问,黄宗洪有些动情的说:“水稻育种研究是我的专业,长时间以来我学的干的就是这一行,也是我甘愿奉献一生的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担任了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但科研攀登是永无止境的,能够合理利用时间继续在专业领域探索、不断追求突破,虽辛苦却感到乐在其中”
四、求真和务实探索参政议政新领域
无论身处何处,不管是科研第一线还是行政领导岗位,黄宗洪始终心系农业发展,他关注的目光常常聚焦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
2002年黄宗洪当选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随后又担任了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贵州省政协常委等职务。他的工作除了科研之外又增添了一项参政议政的新课题。
“育种杂交技术和参政议政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二者的工作性质和状态差异巨大”。黄宗洪坦言这差异曾对自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时常告诫自己,身为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省委的领导班子成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自己唯有端正态度,虚心学习,认真对待,争取不断进步,才能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广大九三社员的信任。因此,无论科研工作如何繁重,他都积极参加九三学社和政协的各项调研活动,积极建言献策,有针对性地到有关县区开展技术咨询和工作指导,引导农民选用适宜品种,保证水稻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那时他参政议政的内容和关注的目光更多是熟悉的农业老本行:如组织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农业委员会社员开展调研并撰写了“关于推进我省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产业化应用的建议”;如提出“关于推进贵州马铃薯加工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关于解决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及审定工作经费的建议”、“对我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建议”、“喀斯特山区社会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等一系列提案和建议;如代表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与省长座谈建言农业发展问题、、、、、黄宗洪在参政议政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越走越深入,越走越扎实。
2012年,黄宗洪当选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七届委员会主委、政协贵州省十一届常委;2013年当选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十三届中央常委。随着职务的晋升,他肩上参政议政的担子更重了,需要关注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宽广。
作为一名党外干部,身为九三学社省委主委的黄宗洪上任之初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顺势有为,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质量,团结带领全省广大社员与党委政府同心协力、真诚合作,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同步小康做出更大贡献。
工作中,黄宗洪着意处理好农科院副院长和九三学社省委主委的职务关系,尽力把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好。在班子成员的大力支持下,他合理安排时间,不仅使社务工作得到正常高效的运转,机关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进展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在思想意识形态,黄宗洪抓统战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将思想和行动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在中共贵州省委和社中央的领导下,确保社务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有序地推进;他明白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于是重点抓领导班子和机关自身建设,不仅在班子内部形成了一个畅所欲言、心情舒畅、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九三学社省委机关干部职工的精神风貌和工作干劲较之以往也有了较大改观,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在全省年终目标绩效考评中分别获优秀奖和创新奖。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首要职能。参政议政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在提案质量的好坏上,还更直观的反应在民主协商活动中。黄宗洪认为,当前新的形势下,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提出实实在在的、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当下参政党履职中最迫切的一项任务。不过,他坦言自己在参与民主协商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方针的制定协商中,感到压力越来愈大,甚至有点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他说:“参政议政就是要进诤言献良策,而民主协商中代表党派的发言更不是儿戏,要有真知灼见提出,来不得半点马虎。加之中共党委和政府的智库也是人才济济,执政水平愈来愈高,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有关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举措一个接一个,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在每一次协商活动中都有高质量的发言、都有真知灼见提出也越来越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基于这样的思想和感受,同时也源于科研工作者一贯求真严谨的作风,每一次民主协商活动黄宗洪都认真对待,不敢有一丝马虎和懈怠。2013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曾率队来黔就协商民主建设课题进行专题调研并与我省各民主党派省委负责人及专家学者进行座谈。黄宗洪在发言中再次直言不讳,披肝沥胆:从主体意识到体制机制,从程序保障再到载体渠道,不仅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而且提出的建议和解决方案都切实可行极具操作性。现场的与会人员认为这是一次中肯的、颇有参考价值的发言,但没有人知道,为了这次座谈,刚刚出差回来的黄宗洪顾不上休息,一头扎进发言的准备工作中,仅了解调研情况,查阅相关资料,就足足的花了一天一夜的功夫才完成。
工作中,黄宗洪就是这样以“踏实、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搞科研、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切实而不表面”的在参政议政的新领域真干、实干加苦干。时至今日,黄宗洪主政九三学社贵州省委的工作已将近两年,据不完全统计,就省内大政方针和重大事项参与各类协商20余次,参加调研视察10余次,其中“对我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建议”、“喀斯特山区社会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等等建议都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这些成绩中也都倾注了黄宗洪许多许多心血。
只要梦想在,心就在。只要心愿在,行动就在。
从科研工作到行政领导岗位,黄宗洪始终踏踏实实地至情至性地体验着人生的起承转合;从专业技术领域再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政治协商,黄宗洪一路认真思考着、努力学习着,同时也勇敢地承担着。
“一定要让乡亲们吃饱肚子”。如今在专业领域,黄宗洪早已实现了自己当年的梦想,而“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心愿随着人们对好日子的定义和幸福指数的攀升,他仍在为民造福的道路上继续追寻着新的梦想。“科研攀登无止境,在水稻育种研究上我认为还可以追求突破再创新高;在党派工作中,参政议政献良策,民主监督谏诤言,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为此我将不遗余力,竭尽所能”。黄宗洪坚定的目光中他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梦想和责任集于一身,科研与参政议政二者兼顾。这就是黄宗洪独特的充满魅力的人生之路!作为一名省级民主党派的主要负责人,在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事业中,他正坚定的踏着坚实的跫音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着、前行着。(胡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