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已经立春了,却没有一丝暖意。
一条布满碎石、寸草无几的山沟里,衣着厚重、包裹严实的一行人正缓步攀行。突然,山坳里袭来一阵寒风,有人身体摇摆,重心不稳,脚下一打滑,大大小小的石块和着风声呼呼地向山下滚去。为首的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女性停了下来,环视四周,不时向周围的人询问着什么。
向沙拉沟宣战
沙拉沟——原名刷拉沟,意思是常年经雨水冲刷而成的沟,位于甘南卓尼县藏巴哇乡。这里海拔2500米,山峦叠嶂,沟壑交错。复杂的地质构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导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现象频频发生。听当地人讲,汛期来时,突发性暴雨和冰雹诱发的洪灾特别吓人。沙拉沟正是这样一条山间排洪沟。
新堡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它的上方是沙拉沟,下面是九甸峡水库。狭窄的用地空间使部分村民和机关单位的房屋只能依山而建,沟两边的山坡上也有房舍,看上去危如累卵。每到雨季,从沟里奔泻而下的泥石流严重影响着村里几十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前两年已经发生过两户居民伤亡事件。如果再有特大山洪暴发,其后果不堪设想。中年女性和一行人紧盯着脚下被冲刷出来的沟沟坎坎,一边错着步小心翼翼地往下走,一边听旁边的人介绍类似这样的排泄沟乡里还有几条。看的出来,她脸上的表情慢慢严肃起来。
出了沟,他们走进沟口边上的几户人家,映入眼帘的是坍塌的残垣、低矮的房屋和凹凸不平的土炕,几乎生锈的农具横七竖八地躺在院里。留守在家的几个老人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虽然知道住在这里危险,可没钱盖新房只能在此将就。听着听着,中年女性的表情越发凝重。
新堡村——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双联行动联系村;中年女性是刚刚上任不久的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主委刘晓梅,兼任双联行动领导小组组长。她头一次来这里,与她同行的是几位九三学社专家和当地村干部。其实,社省委机关干部先前已来过,与当地乡党委政府进行过对接,把他们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向她作了汇报。但是,眼前的景象比她预想的还要糟糕许多。
从村民家里出来向乡政府走去,搓板似的沙石路崎岖不平,路面被雨水开出深深的槽,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巨石有的比人还高,横在路旁。刘晓梅眉头紧锁,一直默不作声。她在想,这么恶劣的自然条件,沙拉沟如同一把剑悬在头上,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安居才能乐业,如果农民群众连最基本的生存环境都无法保障,怎么发展生产?怎么增收致富?九三学社甘肃省委的双联行动要从治理沙拉沟开始,第一仗要从这儿打起!
她加快脚步回到乡政府,立即主持召开县上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随行的几位九三学社社员,王得楷——省地质灾害防治所所长、总工程师、参加过汶川地震抢险救灾的地质专家;刘进琪——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的首席水文监测专家;王生新——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过多篇防治地质灾害论文、年轻有为的博士,对排泄沟综合治理进行现场会诊。他们主动表示,愿意在项目勘察、论证、立项和申报等工作中向当地提供无偿帮助。刘晓梅说,九三学社是参政党,不掌握项目和资金,手里没有真金白银,我们的优势在于联系广泛、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双联行动一定要竭尽所能,发挥优势,下决心、下大力气促使藏巴哇乡的排泄沟综合治理项目立项成功。
从那时起,专家们带着车辆、仪器和设备,一次又一次往返于通往藏巴哇颠簸的路上,现场勘察,实地测量,各种原始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不断汇集,申请项目的本子写了又改,改了再写,一步步趋于完善。与此同时,社省委也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呼吁、沟通……,项目立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2013年“7•22”岷县地震发生后,位于震区的藏巴哇乡,特别是那条沙拉沟,牵动了社省委全体机关干部的心,10500元捐款和价值15000元急需药品被火速送往那里。
幸好,这次沙拉沟并无大碍。可是,刘晓梅和她的同事们的心比以前揪得更紧了。
栽下核桃树,长成摇钱树
治理沙拉沟为农民创造安居乐业的基本环境,是双联行动迈出的第一步。然而,要把新堡村变成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文明优美、服务配套到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省委要做什么?怎么做?根本出路在哪里?——这需要制定一个科学的长期发展规划。
不能主观臆想,更不能一厢情愿。调研——只有沉下身子,到基层实地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情况。于是,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察羊圈看鸡舍,拉家常聊乡情,话致富谋发展。在社省委领导班子、机关干部和九三学社农、林、畜等方面专家参加的双联工作研讨会上,新鲜的体验、切身的感受、创新的观念、发展的眼光互相交织和碰撞,思想的火花开始闪现。新堡村人均耕面积有限,由于海拔高农作物产量低,基本靠天吃饭。但却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拥有比较好的草场和植被,可以发展养殖业和林果业,二是地处九甸峡库区,适宜于发展库区网箱养鱼。
思路逐渐理清了。社省委的双联行动要把发挥九三学社的科技人才优势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融合在一起,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科技驱动为推手,引导群众开展经济林和中药材种植、水面网箱养鱼、牦牛养殖,重点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接下来,先后有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核桃专家刘小勇、甘肃农业大学的中药材种植专家郭凤霞和省水产养殖所的养殖专家张艳萍等农林专家陆续来到新堡村,专门为当地群众开办讲座,实地查看,现场讲解,悉心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
毋庸置疑,科技的作用必将在日后得到体现。但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心情却更为急切。这让社省委领导班子多少有些不安,是不是工作中“务虚”成份多了点儿?可是,对于一个只有十几人的民主党派机关来说,人单力薄,资源有限,怎样做才能“务实”呢?坐井观天、守着这一亩三分地恐怕不行,必须跳出现有圈子,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双联行动可以引起更高层面的关注,影响力随之扩大,也会得到更广泛的支持。思考的结果自然而然将目光投向了九三学社中央。事不宜迟,刘晓梅马上动身前往北京,向社中央详细汇报了正在新堡村开展的双联行动情况以及工作思路、存在困难和长远计划。社中央认为,双联工作是社甘肃省委履行参政党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尝试,应当给予大力支持。于是,“多党合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落地甘肃,计划在新堡村建立核桃种植基地,后续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和土鸡养殖业。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4年春节刚过,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专职副主委张鸣实,一个学农出身、身材魁梧、眉宇间透着睿智和坚毅的西北汉子,带着机关干部驱车赶赴陇南,考察比较、精心选购适合新堡村种植的核桃树品种。经过700多公里艰难跋涉,近万株优质核桃树苗和几千株花椒树苗运抵新堡村。翘首期盼的群众领到树苗后兴高采烈,满心欢喜地走进地里,放线、挖坑、培土、浇水……,一株株核桃树苗被整齐地栽进地里。一位老乡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笑呵呵地说:“栽下核桃树,长成摇钱树!”。
洁白的哈达
驻村干部反映,每逢重大节日来临,社省委机关干部捐款捐物,为贫困户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和农资化肥,使生活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他们与群众关系融洽,相处和谐。但是新堡村地处藏区,不仅经济欠发达,教育也相对落后。山里的孩子们见的世面少,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闻听这事儿,社省委双联办主任张铀坐不住了,九三学社有那么多专家学者,把科学知识带给孩子们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她赶紧联系和组织,使“科普进学堂”活动走进了山里,走进了藏巴哇乡中心学校。精彩的讲座、好玩的仪器,生动的展板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社省委向学校捐赠的篮球、羽毛球和跳绳等体育器材,更让他们爱不释手。
这里缺医少药的现象也很普遍,特别是农村妇女儿童的卫生健康状况令人堪忧。针对这个情况,社省委又从省城各大医院抽调九三学社的妇科、儿科、生殖和乳腺科等医疗专家,在藏巴哇乡和卓尼县开展了3次医疗义诊活动,对近千名妇女进行了妇科病普查,对乡计生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受到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与此同时,一个更大的公益活动也在酝酿之中。“亮康行动”是九三学社中央发起并组织的一项面向全国边远省份的社会公益项目,免费为白内障患者做复明手术。经社省委努力争取和精心准备,社中央于2013年8月派出了医疗队,专程来到卓尼县开展“亮康行动•甘南行”活动,成功为104名贫困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
一位随行的干部在日记里写道:“一对年迈的藏族老阿爸和老阿妈,听说上面来了医疗队,让儿子带着赶了100公里的山路,从牧区来到医院。专家检查后发现两位老人的白内障病情已经发展到接近失明的程度,当即实施了手术。第二天一大早,当缠在老阿妈眼睛上的纱布被慢慢取下时,她的脸上显出了笑容,颤巍巍地走上前抚摸着儿子的面颊,嘴里不停地嘟囔着,转身向专家伸出大拇指。原来,老阿妈用藏语说:‘我87岁了,以为早成了瞎子,没想到今天又能看见了。你们可真是活菩萨啊!’老人的儿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向专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看到此情此景,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是啊,双联让干部与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因为双联,友谊从这里生根;因为友谊,帮扶从这里开始;因为帮扶,生活从这里改变。”
后记
又一个春天不期而至。与春天一起到来的还有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藏巴哇乡的几条排泄沟综合治理项目已获有关部门通过,省上将投入158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全面治理。
通往藏巴哇的那条路上,九三学社甘肃省委的干部们又启程了。远远望去,九甸峡水库就象一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山岗上刚刚泛过新绿的树枝缀满了含苞欲放的花蕾。
这个春天并不冷,似乎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梁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