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谢家麟颁发小行星命名证书。
1月4日下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谢家麟等5位科学家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颁发小行星命名证书、运行轨道图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出席仪式。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宣读小行星命名公报。
一颗国际编号为32928号的小行星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为“谢家麟星”。 “谢家麟星”部分参数为:轨道半长径1.9311314天文单位 ,轨道偏心率0.0718420 ,轨道倾角17.407963度 ,绕日运行周期2.68年, 绝对星等15.2等 。
刘延东在讲话中说,5位科学家作为我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矢志创新、求真务实,在各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赞誉。希望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楷模,深入学习他们忠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国情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在迈向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作出贡献。刘延东指出,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也是国家科技进步的宝贵财富,要为他们创造更好科研条件,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谢家麟(1920年8月8日—)出生于哈尔滨,1956年12月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加速器物理学家。他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谢家麟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等职。
1955年,在芝加哥医学中心,他担任首席物理学家,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电子束治疗癌症新领域。回国后,他带领团队从研制基本关键部件做起,奋斗8年,建成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跨越式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该加速器建成即投入国防,为“两弹”研制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发展大功率速调管、加速管和微波管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带动了我国加速器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设计和建设。他组织数十次研讨,反复权衡比较质子打静止靶和正负电子对撞,最终确定2.2GeV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和“一机两用”方案,既为高能物理提供实验装置,也为同步辐射提供应用平台。方案设计过程中,他提出6条原则成功指导对撞机设计和速调管、加速管、能量倍增器、正电子源和高频腔等加速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性研制。谢家麟率领工程团队精心设计、精心建设,于1988年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创造了加速器建设史的奇迹,使我国在τ-粲物理研究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
上世纪90年代,他提出开展自由电子激光研究863项目建议。他选用经过考验的先进技术,制定热阴极微波电子枪注入器、波荡器和光学谐振腔等核心设备技术方案,提出采用“前馈控制”,提高直线加速器的束流稳定性,带领团队突破性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为亚洲第一台产生激光并实现饱和振荡装置,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及欧洲后实现红外自由电子激光饱和振荡的国家,奠定了我国自由电子激光发展的基础。
2000年,谢家麟提出速调管同时作为微波源和电子源的紧凑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创新性构想,将电子直线加速器几十年沿用的三大系统精简为两个系统。经过4年努力,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紧凑型新型加速器样机,验证了设计可行性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谢家麟十分重视和关注我国加速器发展战略,多次就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重要建议和指导意见,对促进我国加速器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他培养了一大批加速器技术专业人才,为我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他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11项奖励。2012年2月,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如今的谢家麟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仍在积极地进行科研工作。他的信念是: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学习、探索和进取。他说:“在研究工作中每一点滴奉献,都使我得到莫大快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我用以自勉的座右铭。”
命名仪式上,除谢家麟外,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和近年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同时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截止目前,共有12颗以九三学社社员名字命名的永久性小行星在浩瀚星空中遨游。他们是,张钰哲星(1978年8月11日命名),王淦昌星(2003年9月20日命名),茅以升星(2006年1月9日命名),高耀洁星(2007年4月20日命名),赵九章星(2007年10月29日命名),王选星(2008年1月31日命名),陈芳允星(2010年6月4日),黄昆星(2011年5月3日命名),严济慈星(2012年5月28日命名),师昌绪星(2012年6月4日命名),闵乃本星(2013年12月20日命名),谢家麟星(2016年1月4日命名)。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 以此次5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是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而正式命名的。(穆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