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梦 深山少年踏“云”破界
——九三学社中央持续助推贵州威宁县域教育创新
早春三月,贵州乌蒙山深处的毕节威宁县仍寒意逼人,但地处城郊的九三中学人工智能教室里却热火朝天——人工智能社团的学生们正通过代码与机器人对话,用3D打印技术将想象变为现实。这座曾因教育资源匮乏而举步维艰的农村初级中学,如今因人工智能社团的蓬勃发展,成为县域教育创新的标杆。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九三”命名的初级中学,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九三学社中央长达15年的接续帮扶。通过“三建一进”(建科学家直播教室、校园科技馆、人工智能教室,科学家进校园)模式,九三学社中央牵头组织全国九三学社各级组织不仅为学校提供硬件支持,更联系教育专家到学校指导,在九三中学搭建起连接一线城市优质科教资源的桥梁,让山区孩子得以触摸前沿科技,重塑人生轨迹。
自2020年人工智能教室落成以来,九三中学人工智能社团累计斩获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奖项318项,其中,国家级18人次,省级300余人次,更有多名毕业生考入同济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的智能化专业,实现了从“深山学子”到“科技新苗”的蜕变。校长张广感慨:“人工智能社团不仅是兴趣课堂,更是一把打开教育公平之门的钥匙。”
教育帮扶启新篇
搭一条通往“云”端的天梯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核心安置区的重点教育配套工程,九三中学承担着保障五里岗辖区搬迁随迁子女教育需求的重要使命。就读的学生中,超七成来自周边搬迁家庭,许多家庭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母多外出务工或务农。入学前部分学生甚至未接触过电脑,信息素养近乎空白。
如今摆满奖杯的荣誉墙,记录着九三中学人工智能社团从“草台班子”到“精锐之师”的蜕变轨迹。社团现任辅导教师舒承伟打开电脑中的电子相册,2000余张照片串联起十年的奋斗史:第一张照片里是6名满脸青涩的学生围坐在拼凑的课桌前,对着借来的笔记本电脑学习基础编程。“2015年社团刚成立时,全校找不到懂技术的老师,只能由教授语文的朱老师边学边教地带着孩子们啃教材。”舒承伟望着展架上的169张奖证感慨,“那时候‘人工智能’四个字对山里娃来说,比山顶的云还缥缈。”
作为教师团队中对电脑比较熟悉的年轻老师,舒承伟于2016年接棒带领人工智能社团。这位化学教师的人生转折开始于2017年,面对社团发展瓶颈,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会迅速从上海、广东协调专业编程老师“手把手”“面对面”地培训,随着不断地摸索自学和与校外名师交流,舒承伟在学习和授课中也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为社团辅导老师的徐万福介绍道:“现在舒老师已经是全县乃至全市最顶尖的人工智能辅导教师了,市里一些学校还常常邀请他去给老师讲课,但是他都婉拒了。”被问及为什么不去市里交流时,舒承伟骄傲地说:“他们的基础设备跟不上。”
这份底气的背后,是九三学社中央十年如一日的帮扶。至今,九三学社中央已号召全国各级组织累计为九三中学捐赠价值360万元的教学设备、图书11000余册、科学实验设备14套,逐步满足九三中学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极大程度缩小九三中学与其他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上海、天津、山东等各地九三学社组织纷纷联系专家到校为社团提供指导,在学校科技馆培养学生讲解员,通过3D建模与打印、无人机组装与操控、人工智能+教学、机器人拼接和编程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和学习前沿科技,为山里娃搭建出一条通往“云”端的天梯。
师生成长绽光彩
山沟沟里也能拥抱星辰大海
在人工智能教室的角落,九年级(1)班的沈垚睿正对照着自购的《C++ Primer》调试代码。这个瘦瘦的男孩家里养了一只小猫,小猫因为父母务工太忙常常饿得在家里挠门。“我用在社团学到的技能开源做了个定时喂猫器。”他骄傲地拿着模块比画道,“将来我想去大学系统学习编程和AI,设计更聪明的机器人。”同班的周泽赟则提出了更为详细的短期目标:“我想凭借人工智能国赛的奖牌进入毕节一中的特长班,以后去设计电动汽车的底盘,因为那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部位。”
九三中学党支部书记张德群深感自豪:“威宁能参加机器人大赛的学生几乎都来自九三中学,这是九三学社十年如一日悉心培育出的科技火种。”2021年,九三学社中央举办的“科学大咖面对面”邀请了量子科学家、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通过科学家直播教室与学生们对话,当时作为学生代表的耿梦炜很受鼓舞:“潘建伟院士告诉我们,科学没有门槛,山沟沟里也能拥有星辰大海。”她在当年贵州省机器人大赛中顺利斩获一等奖,如今已成为西南政法大学的一名学子。
“九三学社的帮扶不仅体现在质和量上,更体现在急和盼上,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长期负责对接党派工作的中共威宁县委统战部统战服务中心主任龚怡宁感慨道。2024年6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九三中学代表队因比赛系统仅支持Win10以上的系统而惜败。消息传回后,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会立即联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寻求支持,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爱心社员捐赠的9台高配置笔记本电脑就摆在了人工智能教室的桌上,学生们抚摸着新设备上的九三学社徽标开心地说:“以前用win7跑代码总卡顿,现在终于能和城市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加速,原有设备如2017年引入的传感器和早期3D打印机已无法满足深度学习、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教学要求。2024年11月,在九三学社中央的推动和指导下,九三中学成功申报阿里巴巴2024年“少年云助学计划”项目,获得项目支持建设AI云教室,该项目通过“硬件捐赠+云端服务+课程创新”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解决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基础设施问题,更通过寓教于乐的系列开源程序激发学生创造力。2025年3月,九三中学的AI云教室正式投入使用。“性能永不过时”的云端算力完美契合了九三中学对动态升级教学资源的迫切需求。
截至目前,人工智能社团在科技类竞赛中荣获国家、省、市、县奖项共计284个,比赛成绩在毕节市更是名列前茅,学校因此获评全国第四届“百佳创新校园”、第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等称号。九三中学人工智能社团取得的成绩,是九三学社科技界别资源优势的充分体现,同时也为威宁教育厚植科学素质土壤、培育创新发展动能贡献了强大的九三力量。
多维赋能促提升
推动学校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社团只是九三中学众多特色社团中的一个代表。在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九三中学还组建了合唱、管弦乐、足球等十余个特色社团。这一教育创新实践得益于2020年启动的“素能提升项目”。该项目由九三学社中央推动,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会联合浙江、广州、青岛等多地九三学社省市组织筹资140余万元,重点以打造“人工智能社团、舞蹈社团、合唱社团、管乐社团、足球社团”等五大核心社团以及同步建成的标准化心理咨询室为载体,为九三中学全体师生搭建多层次的美育实践教育平台,丰富学校美育教育内涵,推动学校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九三中学的“素能提升项目”是九三学社践行社会责任、深耕教育帮扶的缩影之一。作为民主党派参与社会服务的创新实践,这一项目不仅将前沿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入乌蒙山区的课堂,更折射出民主党派服务地方发展的独特优势。从科技实验室的搭建到素质教育的系统性革新,九三学社的帮扶行动既是知识与资源的传递,更是对教育公平发展命题的生动回应。
从实验室里的智能机器人到校园中的青春梦想,从教育理念的破茧新生到制度效能的多维迸发,九三学社在九三中学的帮扶探索,让东西部资源跨越山海实现智慧交响,让“人人出彩”的教育理想在乡村振兴沃土上抽穗扬花,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山区孩子通往“云端”的大门,让他们得以踏“云”破界,展翅高飞。
(来源:《团结报》2025年5月8日 第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