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集萃>>地方快递

托起明天的太阳

——九三学社成都市委资助偏远山村贫困学生小记

 

2005年4月29日  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

 

 

近日,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在机关召开滋根基金校长座谈会,接受该基金资助的大邑、邛崃、金堂等成都市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派校长参加会议。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如何使该基金更好地帮助贫困学生同九三学社成都市委领导和社员代表进行了热烈交流。

几年以前,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在调研中发现,在素有“天府之国”、“掌上明珠”美誉的成都,竟然还存在不少因家庭赤贫而无法上学的农村孩子。尽管成都市各级教育部门为改善成都地区的教育现状,推动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付出了辛勤努力和汗水,取得了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9.9%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的骄人成绩,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条件限制,许多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依然面临因贫辍学情况严重、失学率居高不下、正常教学难以开展的困境。如,彭州市某中心小学,在校生总数1314人,贫困生为211人,占总数的1/6;大邑县某镇中心小学学生总数896人,贫困生为146人,占总人数的16%强;而在情况最严重的金堂县某乡镇小学的1149名学生中,因各种原因导致贫困的学生竟然达378人,占总数的1/3。

肖思雨,今年12岁,就读于金堂县淮口镇第二小学6年级。其父在她2岁时便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其母改嫁多年,几乎没有联系;家中只有年近80的爷爷奶奶与她相依为命。由于爷爷长期患病,生活都无法自理,所有家务活都要靠奶奶料理,家中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完全靠国家救济和政府补贴聊以度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爷爷奶奶只好决定让肖思雨辍学在家干活。了解到孩子面临的困境后,九三学社成都市委调研组立即会同学校领导前往肖思雨家做她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肖思雨的爷爷奶奶不禁老泪纵横:“不是不想让孩子读书,而是家庭太困难了,无法继续供她上学啊!”听了此话,九三学社成都市委调研组当即向两位老人捐款并积极与在座的学校领导协商,免去了肖思雨的全部学习费用。如今肖思雨就要小学毕业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令人感到由衷的欣慰。

黄茜,11岁,邛崃市平乐镇中心小学5年级学生。从小父母离异,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自己跟70多岁的奶奶生活。从上小学开始,每天回家做完作业便帮助奶奶糊“银子”(一种纸钱)挣钱。九三学社成都市委领导得知情况后,发动社员大力资助,使小黄茜得以顺利地继续学业,其成绩在班上从未落下过前三名。

肖凤,10岁,在彭州市桂花镇和济村小学4年级学习。家中一贫如洗,仅靠曾经担任志愿军老战士的爷爷每月微薄的政府救济和补贴维持生计。在九三学社成都市委的帮助下,小小年纪的肖凤不仅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而且聪明懂事、勤奋学习,成为班上品学兼优、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

类似肖思雨、黄茜、肖凤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虽然他们是不幸的,孩提时代就不得不面对与生俱来、无法回避的贫穷;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在他们身后有九三学社人宽厚的胸怀作为坚强后盾。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孩子们未来的道路一定会充满金色的阳光!

经过调研,九三学社成都市委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偏远地区适龄孩子不再因贫失学的问题,仅靠自身之力是难以实现的。这项造福子孙后代、关乎千秋伟业的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才能完成。为此,九三学社成都市委领导一面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呼吁社会各界对此给予关注,一面从各个渠道积极筹措助学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社员的多方努力下,终于引进了用于资助农村贫困学生的滋根基金。

滋根基金成立于1988年, 在美国以501(C)-3非营利组织注册,于1989年开始筹款,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农村教育等项目。滋根基金的筹款、行政、项目挑选与协调工作依靠美国许多州、市的志愿人员和中国地区联络员形成的巨大网络。 2004年初,原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副主委涂泽伟受聘担任滋根基金在四川的联络员,成都周边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和贫困学生也成为滋根基金的重点照顾对象。在九三学社成都市委的妥善引导下,利用滋根基金资助贫困学生的活动已经在除成都市5城区外,周边12个县市的偏远地区全面展开。截止今年4月,接受资助的乡村学校20余所,受资助学生223人,教师3人,共计使用滋根基金12万元人民币。这些助学资金,极大地缓解了贫困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偏远地区乡村学校的经费短缺状况。在前面提到的肖思雨同学所在的金堂县淮口镇第二小学,滋根基金一次性就资助了该校20名学生的学习费用590元/人/年;资助长期工作在山区的民办教师3人,每人每年受助1000元。之外,九三学社成都市委还自发捐款为学校配备了图书、电脑等学习用品。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为了全面了解偏远山村贫困学生家庭的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找出资助贫困学生的对策和办法,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先后组织数个调研组奔赴大邑、金堂、彭州、邛崃等地的偏远山村学校开展实地考察。此次系列调研共选取了7所偏远山村学校的1263名贫困生进行调查走访。九三学社成都市委调研组发现,贫困学生致贫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1、因病或残疾致贫。此类学生人数最多,约占贫困生总数的45.6%,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如,金堂县白果镇小学的王某,其父因严重的慢性病丧失劳动能力,其母四肢瘫痪并伴有痴呆症,而其爷爷奶奶均已年过七旬,家中一贫如洗。2、父母或监护人身亡以及父母离异而致贫。此类学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27.7%。如,邛崃市平乐镇中心小学3年级学生司某,出生时就没有父亲,母亲常年在外游荡不问家事,去年外公去世后便独自一人生活,只有姨妈偶尔前来探望。3、天灾造成贫困。此类学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19.25%。如,金堂县淮口镇九龙村小学2年级学生杜某,全家6口人只有父母2人有劳动能力,连续几年的病虫害使庄稼颗粒无收,全靠学校关怀和社会资助才使他得以继续求学;4、除薄田农耕外无其他经济收入。此类学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6.9%。如,金堂县白果镇光辉村小学5年级学生罗某,其父母均是文盲,虽然无灾无病却没有能力找到致富的门路,只能靠农村的一点承包地广种薄收,致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5、其他原因致贫。此类学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0.55%。如,某贫困生从小被人抱养,后因抱养者自己又有生育,造成家中人口多、收入低而难以继续学业;又如某贫困生父母均在服刑,因无人管束孩子而致贫等等……

手里有了详实的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九三学社成都市委领导们的心里有了底。除了以号召全体社员为贫困学生献爱心和妥善安排滋根基金扶贫2种方式继续资助偏远山村贫困学生外,还撰写出《成都市农村贫困学生原因调查及建议》和《成都市农村中学生辍学现状及意见》,提请政府重视引起农村贫困学生及辍学的原因,呼吁政府承担应尽的责任,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财政支持。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两免一补”学生的审批和管理,对受资助的学生建立档案进行追踪,使“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发挥帮困助学的作用;提出《教育要公平》的建议,同时还将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社员中的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到偏远山村学校进行送教下乡活动,帮助提高偏远山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这些建议和举措的施行取得了良好效果,接受回访的学校和贫困学生普遍反映其教学和生活情况得到了改善。在滋根基金校长座谈会上,面对采访记者的镜头,与会校长们异口同声地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谢谢九三学社无私的帮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尽己所能扶贫帮困,这种无私助学的精神是无价的。有位先哲说得好:“只有崇尚教育的民族,才是前途无量的民族。”大家常把孩子比作祖国的未来和初升的朝阳,我们衷心希望所有关注下一代教育的人们携起手来,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