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展望

 

  

济民为本       平淡是真

——记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原副主委、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李佩璋

刘晓伟  胡燕琴

  

工作是美丽的,成功是幸福的!

一年是激情,五年是执着,十年是敬业,几十年那就是奉献!

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她没有气馁,对事业的热爱,对病人的负责,让她不改初衷,始终如一!

在充满鲜花的道路上,她没有满足,同是对事业的热爱,对病菌人的负责,让她不改初衷,始终如一!

采访李佩璋不容易,几次约定都因太忙而作罢。我们知道,她干的真正是“救命”的工作,确实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而她终于在一个午间抽暇与我们坐在一起时,一开口连声说的则是:“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写我可千万不要高,平淡是真……”

于是,我们努力在笔下展示着这样的一种“平淡”,以及蕴含其中的那份无比的真诚………

做一个“上帝”派来的天使

李佩璋于1940年生于福建莆田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当地一位很有影响的牧师,母亲是一位南洋归侨。家里五个孩子,李佩璋最小却不娇弱,她牢记父母亲关于对人要真、做人要善的教导,从小就懂得应该同情世人疾苦,乐善好施;而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本事,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在这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李佩璋接受的是传统的礼义教化和为善的宗教熏陶,这使她自幼就具有良好的教养和奋斗精神。四岁时,她居然在当地举行的“母教”比赛中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第一名,难怪县里的人们一提起“李家的小女儿”都交口称赞。

在教会办的小学里,李佩璋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音乐、作文、体育等样样出色,在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中总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由于学习优异,李佩璋先后跳过两次级,后来进了莆田女子中学。中学毕业时,她的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都已念了大学,分别读的是化工、考古、家政和音乐专业,家里便想让李佩璋学医。于是,李佩璋在志愿表的所有栏目里都填了同一个学校——浙江医学院。当我们问起当初何以对这个学校情有独钟时,她笑着说道:“读中学参加文艺表演时,我在《白蛇传》的‘断桥相会’中扮演小青,看来是和杭州有缘吧!”

不久,高考成绩揭榜,李佩璋有幸成为该校16个报考非曲直考生中唯一被录取的人,于1956年的初秋只身来到了西子湖畔。她在大学校园里同样显示了自已的聪颖和勤奋。只是每次上人体解剖课时,从小连小虫都害怕的她总是忧心忡忡,以致最后的解剖课考试她竟然没有勇气走进考场,一时间成了全校的“知名人物”。为此她甚至想退学,但父亲坚决不准,最后只得参加补考过此难关。现在说起此事,李佩璋仍不无感慨:“那时毕竟才16岁(因为小学跳级之故),还是个孩子啊!”

五年的大学生活很快过去了。1961年,当时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李蓉亲自从浙医大挑选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到该院工作,李佩璋便是其中之一。从此,她穿上了那件圣洁的白大褂,担负起“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

一腔热血,广济从生

如果要问李佩璋在40多个年头的行医生涯中,总共救治了多少病人,谁也说不清;人们记住的只是她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职工马芝梅患急性心肌梗塞完全性房室传导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并伴有糖尿病、肺部感染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多次生命垂危,家属已无望地为其准备了后事。李佩璋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亲自守护在人身旁,抢救期间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在病房医护人员的配合下经过整整60个昼夜的奋斗,终于挽回了病人的生命。

汪某,急性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合并肺水肿、肝水肿、急性肾衰、呼衰、中毒性肝病及中毒性肠炎,DIC等,全身六个重要脏器损害,功能衰竭(在医学史上,通常合并四个脏器的功能衰竭几乎就无生还可能,何况病人已无一脏器功能正常),但李医生凭着敢与死神拼搏的精神,凭着扎实娴熟的医术,奇迹出现了:错迷、血便20多天,多脏器衰竭的病人脱险了,死里逃生。

70多岁的阿达老太因患高血压和冠心病,五年前曾经李佩璋医治而康复。两年后再次发病被送进一家医院时,已是四肢冰凉,奄奄一息。家人都以为这次没救了,正着手准备后事,只听阿达老太在昏睡中说了一句“李医师来了就好了”。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李佩璋的家,这时已是夜里11点多了,从睡梦中惊醒的李佩璋立即赶来,经过悉心抢救,终于使昏迷多时的阿达老太苏醒过来。重获第二次生命的老人紧握李佩璋的手,流泪说道:“菩萨啊。你又救了我!”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李佩璋任内科主任二十余年,从无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在医疗第一线工作40多年,从未发生任何差错。他们抢救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成功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各种病因所致休克合多脏器衰竭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位于全省前列。

救死扶伤,病人第一,这是李佩璋的工作信条,也是她的生活准则。无论,只要有抢救任务,即便深更半夜,她都是随叫随到,从无怨言。记得女儿小时候发高烧,为了工作她也只得把孩子锁在家里。多少年来,李佩璋的节日都是在医院里过的。她不计名利,更从不受病人的“红包”,倒是遇到因抢救病人而错过吃饭时间时,她常常自已掏钱为同事们买午餐。

由于历史的原因,李佩璋的生活条件多年来一直十分清贫。她和丈夫自1966年结婚后,在一间只有22平米的木板屋里一住就是近20年,晚上只能趴在饭桌上看业务书,写科研论文。

提起家,李佩璋充满了歉意:“我对家人欠得太多,只能以后退休再补偿。好在丈夫也是搞医的,能理解支持我”。

 “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与此同时,李佩璋在科研上的钻劲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八十年代,心脏介入术是省内的空白地,研究一停就是十几年,但李佩璋认识到开展这项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重重困难下决定引进该技术。在处理完大量的临床工作后,她便勿忙赶到手术室,亲自把麻醉好的实验狗抬到手术台上,进行临床实验,她说,至今还能清晰记起狗身上的跳蚤在自己身上跳窜的情形。就是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中起步,在简陋的荧光机协助下,她成功开展了一例例的心脏介入术,奠定了市一心血管科在省市医疗卫生系统的领先地位。

李佩璋连续20年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连续五(?)届省人大代表,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华医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省“三八”红旗手和“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称号,并享受了由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现仍担任市一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指导中心主任,杭州市医学会副会长。

而在完成繁重的医疗工作的同时,李佩璋十分热心对青年医师的培养。她处处言传身教,把自已宝贵的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龄的一代。当他们担任危重病人的抢救任务时,她总是承担起风险,悉心指导他们大胆工作。她说“我希望他们踩着我的肩膀上天,如果我的技术永远第一,无人超越,我会感到失望,只有他们超越我,我才感到欣慰,那才是我的成功”。

在市一医院,凡是熟悉李佩璋的人,都亲切地叫她“外婆”。这个称呼把她与心内科的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外婆是一个家庭的缔造者,没有外婆,也就没有一个家庭的开枝散叶,欣欣向荣。而心内科从无到有、从建立发展到壮大,李佩璋就象屋里头的外婆一样,把呱呱坠地的婴儿哺养成蓬勃向上、建功立业的社会栋梁;外婆更是慈祥、仁爱、无私的代名词,她对科室、对医护人员的爱护与关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历史的洗礼,也蠃得了大家的爱戴与尊敬。

  


联系电话:010-82553522  传真:010-82553524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三学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