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展望

 

 

牡丹花开别样红

——记第五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获得者唐颐

作者:李国钧

  

    缠绵淅沥的春雨之后,2005年的春天来了。在这春色满园的季节里,牡丹花又一次开出了绚烂的花朵。第五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于4月6日上午举行颁奖仪式,九三学社成员、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唐颐等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接受副市长严隽琪颁发的“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证书。

    两年一度的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是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本市第一个科技人物奖项,主要奖励在自然科学基础性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本市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涉及领域包括数理、化学、信息、材料与工程、医学与药学、生物与农业等6个学科组。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获奖人不超过六名。自1994年以来,本市已有24位中青年科学家获此殊荣。

    刚逾不惑之年的唐颐教授早年就读大连市第一中学,1981年高考,以全大连市理科总分第3名的高分考进复旦大学化学系。1985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研究生,师从高滋教授,成绩优秀,两年后直接转为博士生。1990年获得复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7年被聘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化学系主任助理。

    唐颐教授从事沸石分子筛及相关催化新材料的制备、组装、表征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近20年,是一位沉醉在纳米世界的材料专家。其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1、纳米沸石的组装和功能化;2、多级有序孔材料的组装;3、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在以纳米分子筛的组装和应用为核心的催化和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建立了以探索纳米分子筛等“纳米效应”研究为中心的、多级有序分子筛材料的构筑方法和功能开发的纳米工作思路。在构筑基元、构筑模板、构筑方法及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制备了沸石空心或复合球、空心或复合纤维、膜或网格等一系列纳米沸石组装体,实现了材料的宏观结构及孔性质的精细调控,并发现了它们在催化、吸附、选择电极、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分子分离方面的特质,如小鼠血清硒蛋白的亲和色谱分离,低丰度和磷酸化蛋白富集和MALDI-TOF-MS鉴定,高效多元醇低温选择弗石膜纳米银氧化催化剂等。以二次微铸和周边孔选择微铸技术,制备了组成、晶相和填充程度可控的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半导体化合物微球和微囊,发现金属微囊独特的甲醇电催化氧化性能;发现了介孔囊泡材料形貌演化规律,其形成动力学和形貌、尺寸与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囊泡结构十分相似,有可能为功能材料以及无机生物囊泡的研究提供模型。

    唐颐很年轻。虽然人们总是认为,对男人来说,年轻就是资本,但是对于唐颐来说,思想和能力与年纪并非总是具有绝对的对应关系。“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近五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创新群体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973项目1项及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等。

    唐颐很忙。除了繁重地教学和科研工作外,他善于挤出时间忙里偷闲的在“纳米世界”的海洋里畅游。自大学毕业后,他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百余篇。2000年后短短五六年间,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59篇,其中IF>6的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IF=4-6的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2002年Nature(2002,418,491)以新闻形式专题报道了他主持的有关生物模板组装沸石多级孔材料的工作,其研究论文被国外重要刊物引用250余次,被认为是主要课题组和重要方法学的进步。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

    唐颐喜欢那种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我的感觉。他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争强好胜,他喜欢用“狭路相逢勇着胜”的状态来竞争。很多时候,对工作激情四溢的他同时有着超乎年纪和经历的冷静与思考。在激情与冷静中获得一种平衡,一向是唐颐的处世风格。今年3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颁奖大会对300个科研项目、2083人进行表彰,其中唐颐教授为主要完成人的“有序排列的纳米多孔材料的组装合成和功能化”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相关科研成果,曾先后被国际知名刊物作为新闻和封面报道,认为是相关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在国际上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唐颐教授相继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国家教委)、上海市高校青年优秀教师奖(199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化学化工庄长恭奖(2004年,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等。

    是什么让唐颐从无数的研究人员中脱颖而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创新”,唐颐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我们已经从以前的跟踪性研究走到创新性研究。近几年科研进展很快,一方面国家投入大了,国际环境好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路变了,眼界变宽了,涉足的领域更广了。”从1985年读研究生时起,唐颐就开始了催化剂和分子筛的研究,在复旦大学的催化楼里他整整待了二十年。当问及科研生涯中最满意的事,唐颐地说:“我的导师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还在工作。我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导师的言传身教,同时也从我的学生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看到学生一步步成长令我高兴,平时和他们挤在一个实验室里便于和他们交流,和他们一起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乐事”在科研上,他不希望学生们成为一个个‘小唐颐’,而是具有独立学术见解的‘自己’,科学面前人人平等。

    采访完唐颐,我想得很多。在感叹与钦佩的同时,更多的是敬仰。他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是的,这些年来唐颐都是在付出,但他无怨无悔。用他的话说,社会曾经给过我机会,能够给社会一点回报。是我最大的愉快。

    板凳坐得十年冷,牡丹花开分外香。真心希望唐颐教授在自然科学更广阔的远方,继续保持这份执着,越走越好。

  


联系电话:010-82553522  传真:010-82553524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三学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