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展望

 

 

认真踏实  走向高地

周 翔

 

正直为人,求真求实是我的毕生追求。 我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祖父精通英语,擅长书法,藏书丰富。父亲毕业于交通大学,是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 母亲毕业于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从事幼儿教育。 成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很自然地形成了读书是人生之最重的朦胧意识,就这样一路走来,直到大学毕业。

从上海市立第一女子中学高中毕业后,由于崇敬父亲在水工程中的卓越成就和贡献,我向往成为一名工程师,因此报考工科类。 又因为比较喜欢化学,选择了华东纺织工学院的染化工程系,成为该校成立后第一届学生中的一员。 从此我的生涯就与纺织品的化学加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19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我受国家公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行合作研究。 我所在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南方研究中心,属美国联邦政府,有众多研究科学家,并配有专门的实验员,又有非常好的仪器设备。由于好胜心的驱动,到美国不久,就去图书馆查阅当时美国能接受纺织化学领域留学生的其他知名研究机构和学校的详细资料,目的是想证实我是不是选对了地方,经查阅和向导师咨询,得到了正结果:南方研究中心在棉的化学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因此我定下心来,准备尽我所能充分利用这两年的时间和研究中心的条件学习知识和技能。

经过两年的研究实验工作,在聚焦于实践中所产生问题的基础研究取得了成果,我与导师及几位合作者先后在有影响的会议及期刊上合作发表论文5篇,其中一篇被美国AATCC1983年国际学术会议接受,我在会上宣读了该论文。除了课题中运用的当时认为是化学领域最强有力的测试手段:核磁共振和高效液相色谱外,我还有机会学习了南方研究中心的强项: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在纤维材料中的应用技术。 在两年期满前两个月左右,我又向导师提出再多学一些测试手段的要求,导师非常支持,经协调为我作了具体的日程安排。 因此我又有机会依次去别的研究室与更多的研究者交流,学习他们的研究思路以及有关的测试手段。 例如纺织品阻燃技术和阻燃中的阻熏烧概念和测试方法、热分析仪的应用、限氧指数仪的应用;低温等离子体刻蚀与电子发射光谱分析技术结合测定某种元素在纤维中的分布情况;接触角测定;zeta电位测定;C13核磁共振仪;反相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纤维微隙结构等等。 同时我还与他们交谈了关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观点,修正了以往较片面的认为只有基础研究才有意义的思维倾向。回国前,我还搜集了有兴趣的测试手段的最新信息。 以上诸方面的收获,在回国后的科研选题、仪器设备的购置和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回国后不久,我先后担任了系副主任、系主任的职务近十年,与此同时还肩挑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工作。若以高要求同时进行这几方面工作,需要毅力和艰辛的劳动。

为了上好硕士生的选修课(后改为学位课)《功能整理》和博士生的“讨论会”(seminar),我对自己提出了有严格的要求。《功能整理》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我决定用英文教材,并精选国外文献作主要参考材料,采用自学/课堂讨论的方式授课,目的是希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为了敦促学生课前自学,我让学生将自学时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在课前交给我。为此我必须大量阅读,整理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思路。博士生的“讨论会”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为了使学生能在“讨论会”上积极思维、参与讨论,我必须课前阅读学生的报告,掌握他们的程度,还要在“讨论会”上聚精会神听学生报告,然后引导讨论和提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品的功能愈益受到重视, 9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纺织化学界的传统加工方法提出了挑战。本着研究课题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密结合的宗旨,我选择了与人们健康和安全密切相关的功能整理作为主攻方向,随后又选择了与减少环境压力有关的探索性课题等与研究生和年轻教师一起开展研究。 在对课题研究内容的设定上,我仍以高标准要求:要解决实际问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又要有理论探讨,为本领域知识宝库添砖加瓦。更重要的是让研究生明白,科学的道路是实实在在的道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应有所贡献,留下自己的足迹。

在主持完成的30多项课题中,选择2项稍作展开。当“超低甲醛DP功能整理”这一纺织部重大科研项目通过技术鉴定后,要求技术转让的单位很多,因为该项技术当时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经思考我认为在转化机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若要使这项重要成果能按原来所应具备的水平转化为生产力,只有自己创建企业来实施。我的想法得到校领导的支持,于是我开始涉足主持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商品进入市场的工作,对我来说这是完全陌生的。 需要对每个环节一项一项去熟悉,需要对所遇困难一件一件去克服。因此要花很大精力、付出非凡辛苦,同时冒风险、承压力,这就是创业的艰辛。在同事们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产品生产出来了,性能指标全部达标,并在纺织品加工中应用成功,当知道我们的产品被国际知名化学公司作为竞争对手时,我们的心情是难以言说的。一种为国家作出实实在在贡献的踏实感和成就感,一种竞争的充实感。在我所创建的科技企业中,我们又成功地转化了多项科研成果,有阻燃剂、硬挺剂、催化剂和改性剂等。该企业1992年、1993年,连续两年被确认为上海市“先进技术企业”和“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近年,在该项目相关的领域内又承担并完成了5项国家和省(市)、部级课题,展开了国际前沿、国内首创的理论和实际研究。

“纺织品激光表面处理及聚酯纤维表面改性”是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选题时,目标是探索这种无接触的物理方法能否在纺织品化学加工向环保型改进中有所贡献。实践和理论的研究结果说明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预期这种加工方法可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以消耗资源来换取生产的发展,不是现代生产发展观。纺织品化学加工,又称为湿加工,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能源。当务之急是如何将生产中的耗水、耗能量降下来,这是我们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面临的,与企业结合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主战场。 我想,仍要以高要求认真踏实地与同事、同行一起做些实实在在的有利国家的事情,这是我的又一个征程。

  


联系电话:010-82553522  传真:010-82553524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三学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