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展望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记“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王一飞教授

吴赛阳

  

第20届教师节来临之际,王一飞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他身兼数职,时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顾问、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顾问、上海市生殖医学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人口与健康”专题骨干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WHO)生殖健康科学研究部亚太地区项目顾问。

    王一飞教授曾荣获过“上海医学十杰”、“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这次又荣获了“全国优秀教师”。在众多的头衔和荣誉面前,王一飞教授谦逊地说:“我立志奉献医学教育事业,以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而自豪。”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人类灵魂的塑造师,讲台上,教师传授知识,培育人才,启迪思维,鼓励创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人类的进步作着最伟大的贡献。

一、“讲台是我终生的岗位”

    1939年,王一飞教授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1962年到现在,已经在讲台上度过了42个春秋,无论是在长达10年的校长岗位上,还是担任WHO医学官员的6年期间,他都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他的风度和口才、睿智和博学、意气风发和独特魅力,给所有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声名远扬。

    作为组织胚胎学与生殖医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王一飞教授主持、指导过15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得科学奖励11项,发表文章百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专著10余部,培养2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他在生殖生物学、生殖医学和计划生育与避孕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一飞教授倡导“把教书体现在育人上,让素质闪现在为人中”,他谆谆教导学生“爱国、博学、积累、修行”。在学校《医学人生》第二课堂上,他侃侃而谈“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成才”;在名师讲坛上,他为全校师生演讲如何重视德育和素质教育;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演出舞台上,他作为一名老教授领唱高歌,一展风采。“润物细无声”,他把教书育人体现在身先士卒的楷模教育中,处处是他的讲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师者,人之模范也”。他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平易近人的长者,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师者。

二、崇尚人文精神的医学校长

    大学的基本特点是追求知识,其最高境界是新的发现和新的思想。大学的使命神圣崇高,贯穿其中的是深邃而久远的人文精神。在王一飞教授看来,大学最宝贵的财富不在“大楼”,也不全在“大师和大的成果”,而是大的理念和博大的胸怀。王一飞教授感叹当下人文精神的缺失,认为医科大学培养的应该是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坚实的学科基础的临床医学工作者,一个高尚的学者。

    他是一位远见卓识、勇于创新的医学教育改革者。10年校长任期内,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动与发展时期。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指引下,他组织师生开展了7次医学教育思想大讨论。

    “一石激起千层浪”,1993年,王一飞教授建议与复旦大学合作,倡导在我国建立理医结合的新模式。作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王一飞教授的“关于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思路与建议”引发了医学教育界新的思考和探索。1997年,他的“面向21世纪,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新模式”的提案,进一步体现了对医学教育的创新意识,阐明了他的独到见解,获得了全国优秀提案。

三、医学科学普及的领导者

    WHO生殖健康科学研究部主任保尔•樊路克博士评价王一飞教授时说,他是一位具备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领导者,一位务实与高效的管理者,一位雄辩的演说家,一位能干的外交家,一位难能可贵的平凡人……在WHO他是一名出色的医学官员,他为祖国赢得了尊严和荣誉。

    在WHO,王一飞教授不仅负责协调和管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的事务,包括7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研究及规划,还要负责管理遍布全球的60多家WHO合作中心的网络工作。他利用工作的平台、学术的讲台分析“全球卫生现状与前景”,提出“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广泛普及生殖健康、妇幼卫生和青少年健康等科普知识,传授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发展人类健康事业,经费投入是必要的。王一飞教授认为培育人才是医学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在将经费的40%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培训和强化的同时,强调各国之间的合作,他作了新的尝试,把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地区结对,即富的和穷的、穷的和更穷的结对,这样医学科学人才遍布世界各地,医学科学理念和知识让更多人受益。

    王一飞教授是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即使在国外,他也一直关注着社的发展。他说,“民主与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哟不同的内涵,要把社的宗旨和本职工作、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医学科学的创新与普及是医学专家的两项重要的工作,平时他积极撰写科普文章,普及医学科学知识。9月,在九三学社和市科协共同举办的“名家科普讲坛”上,他作的题为“21世纪医学展望”的科普报告,引起听众强烈的反响。

   

四、淡泊归真 编织梦想

    王一飞教授与医学教育、青年学生有着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结。2001年,在结束了WHO工作后,他谢绝了其他任职,毅然返回学校第一线,站到了讲台上。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组织胚胎学”这门古老的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几年来,他与同事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朝着精品课程的目标努力,使之日趋成熟完善。2004年2月,他主持的“组织胚胎学”课程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这门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是王一飞教授42年教学实践的结晶。

    海外6年的工作,王一飞教授的视野更开阔了。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率先施行的七年制改革试验也已经进入了第三年。探索理工医结合、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医学高级人才新途径,是王一飞教授未竟之梦,他说,他现在就是想把1993年提出的梦想给圆了。我深信,王一飞教授圆梦时分必定会迎来高等医学教育的新曙光。

    教授——校长——WHO医学官员——教授,这是王一飞教授的人生轨迹。其间的辉煌绚烂、平淡归真的经历,是医学教育的宝贵财富。而王一飞教授更珍视的是他终生的岗位——讲台,他说:“42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悟出一个道理‘三尺讲台,传承历史,接轨未来。’”

  


联系电话:010-82553522  传真:010-82553524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三学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