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展望

 

 

走出家乡的女科研标兵

——记2004年度上海市 “三八红旗手标兵”提名奖获得者郑慧琼

张   瑾   杨丽娣

 

见到郑慧琼的人,都会觉得她是一个容易亲近的人,作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妇委会主任,质朴、开朗的她好像热情的大姐。但是,也许你很难料到她的另两个身份: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一位不折不扣的科学工作者;六年级孩子的母亲,一位忙碌于家庭和事业的军嫂。

   三十七年前,郑慧琼出生在安徽巢湖一个不富足的农村家庭中,就像许许多多的农村孩子一样,自小她就帮助家里干农活。父亲的身体不好,郑慧琼成了家里主要的劳动力,但是这一点没有影响到她的学业。那时的她坚定地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实现自己走出去的梦想”。所以,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她不停地劳动,大年三十了,她还在灯下纳鞋底,她要用这样的行动来帮助父母亲。母亲终于被她的懂事所感动,决定供她读书。于是,在辍学半年后,郑慧琼又回到了学校。高考发榜,她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实现了“要走出去”的梦想。

    说起专业,她露出直爽的笑容,“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经常和花草树木打交道,对它们很了解,也很有感情。后来帮着家里干农活,对作物生长的规律也熟了,所以很自然报了生物专业。大学时去实习,到山上观察植物、辨认植物、做标本,别的同学觉得难,我觉得特别简单,因为以前就认识了”。光阴荏苒,凭着对生物学的兴趣,郑慧琼从硕士读到了博士。1997年,为了能学到最先进的技术,走出家乡的郑慧琼又走出了国门,应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邀请赴美做博士后研究。在机场,导师和她热情攀谈,“后来我才知道,教授是借着交谈测试我的英语,经过一路的谈话,他高兴地告诉我,我们的交流没有问题。”依靠扎实的学科基础和整体素养,郑慧琼在美国的研究进展得很顺利。但是,突然传来空间生物技术组课题组负责人刘承宪先生罹患重病的消息。这时细胞电融合仪过滤换液装置研制正进行到关键时刻,距离2002年的发射实验也已经不远了。如果研制工作停顿下来,很有可能赶不上发射实验的日程,这样整个实验都会落空。郑慧琼受命于危难之际,毅然中断了博士后的研究,回到国内,挑起了大梁。

    真正的挑战似乎刚刚拉开序幕。2001年的夏天是让郑慧琼难忘的一季。细胞空间电融合实验由于技术上的要求,要对方案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改。八月的上海像一碗蒸腾的水,随着日子的推进,实验也到了紧要关头,压力和节节攀升的气温一样天天压在郑慧琼一组人的心上。她组织大家加班加点,不分节假日、休息日地工作。当她得知德国在此方面有操作经验时,又两次奔赴德国,与空间细胞电融合开拓者德国Tuebingen大学的Hampp教授就技术难题进行探讨和合作研究。初到德国的日子,郑慧琼至今记忆犹新,没有朋友,没有人和她说话,没有熟悉的文字,周围充满的是未知的语音,面对的是大量的书籍、资料,她第一次感到了形影相吊的孤独。但是,她很快忘记了这一切,投入到了技术难题的攻关中。在郑慧琼和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她们成功完成了先期的落舱实验,2002年年底又在“神舟四号”上顺利进行了“细胞空间电融合”实验。飞船返回地面至今,空间电融合植物细胞的后续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相关实验成果获得了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郑慧琼获徐汇区第五届“光启杯十佳青年”提名奖,“国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优秀工作者”称号,她主持的“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植物细胞电融合及原生质体再生研究”荣获2004年全军武器装备科技奖二等奖。

    回想那些忙碌的日子,郑慧琼说的最多的不是苦和累,而是庆幸。庆幸走出了家乡,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庆幸能从事自己喜欢的生物事业;更庆幸自己工作在一个温暖团结的科研团队中。

    郑慧琼的科研组,在2001年就曾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系统“三八红旗集体”。虽然是一门女将,但是她干起活来毫不含糊。在酒泉卫星基地做实验时,650多公斤重的仪器拆装、运输都是科研组的女将们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完成的。军队对时间的要求特别严格,命令一下,说走就走,大量的仪器拆卸、分装都得既迅速又准确,而到达目的地后又要重新安装。这些大型的科学仪器都有特别严格的拆装要求,螺丝怎么拧,拧到怎样的松紧度都有规定,一旦产生误差就会导致不安全因素。但是,女将们从来不畏惧这些,每一次撤退、驻扎都做得迅速、到位。工作中,团队苦在一起,累在一起,也乐在一起,不但营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更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谈到这些,郑慧琼特别感慨,“我们的工作苦是苦,但工作在这样的团队中我感到很有干劲,也特别自豪,能有这样的集体是我的幸运”。

    作为一个有所建树的科研工作者,郑慧琼常常要牺牲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但是在她心中,家庭始终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她看来,一个人的完整在于同时拥有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而要做到安心于事业又必须有稳固的家庭作支撑,所以家庭在她心中特别有份量。但是,作为一名军嫂,她的家庭又多了一份特殊性,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要求更多的包容。继2002年被评为 “徐汇区好军嫂”称号后,郑慧琼于2003年又获得“上海市好军嫂”称号,荣誉的背后更多的是付出和奉献。

    郑慧琼的爱人是军官,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只有四十多天的休假,但是因为各自的工作安排不同,即便是休假,全家也常常不能团聚在一起。问及郑慧琼的感受,她说,“作为家庭的一部分,需要考虑整个家庭的成员,不能只顾着自己。虽然作为军嫂,和亲人团聚的日子少,但是能让他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对他、对我都是另一种收获。现在的日子,相比女儿刚降生时的那份艰难已经顺利多了”。回想当时,郑慧琼还在中科院攻读博士,面对新的生命,夫妻俩既开心,也犯愁,考虑再三只能忍痛送到婆婆家,这一送就是六年。说起这些,郑慧琼充满了对女儿的歉疚。但是为了科研,这些歉疚只能埋在心里。现在,虽然能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但仍经常需要出差。女儿小小年纪已早早学会照顾自己,看着她自己梳好辫子、背着书包上学的背影,郑慧琼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滋味,既高兴,又难过。

采访结束,我们得到了另一个好消息,郑慧琼不仅被评为2004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更入选“三八红旗手”标兵候选人名单。望着她匆匆赶回实验室的身影,让我们祝愿这位女科学家今后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利。


联系电话:010-82553522  传真:010-82553524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三学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