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展望

 

  

 

冲在国际骨科学前沿

——记安徽省政协常委、蚌埠医学院教授周建生

安徽九三学社   傅朝立

     

人之诞生伊始,便迎接骤然而来的生命的挑战,强者在挑战中生存、成长、壮大。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其起步伊始,如同新生婴儿,更是步步迎接种种挑战,只有强者勇敢地去挑战自我,挑战今天和明天,挑战国内和国外本学科的前沿,才可能大有作为。安徽省政协第九届常委、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兼骨科主任周建生教授,在他21年骨科医生的生涯中,始终把目光瞄准国际骨科学的前沿,励精图治、义无反顾地挑战每一天,终于学术成就卓著,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骨科专家。

荣誉背后的选择和磨砺

今年48岁的周建生,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一位较有名气的德艺双馨的内科医生,解放前开了一家“济民医院”,意在救民济民,解放后又在多家国有医院任职,他对周建生职业的选择和成长有较大的影响。周建生少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立志以后当一名有作为的医生,能像他父亲一样用医术来普济众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报考了蚌埠医学院被录取,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母校蚌医附属医院,并主动要求去骨科。他认为骨科在所有学科中涉及病的种类最多,没有解决的疾病最多,手术和疾病的不确定性也最多,骨科是难以掌握和驾驭的学科。他为自己订下的人生目标是:爬山就要爬最高最险的山,选择就要选择最难最能锻炼人的学科。他的这种选择一开始就决定了日后在国际骨科学前沿进行勇敢地挑战,也决定了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挑战和完善。

周建生认为光有挑战的勇气是不行的,必须有扎实过硬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而首要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学习和汲取知识。他说:“学习如同磨剑,在大学本科和刚进医院的头几年,共十年的学习和积累除外,从1988年我读胡汝麒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开始,到我在1997年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我是整整‘十年磨一剑’”。然而何止十年,更确切地说,若加上他读硕士前的十年,那就是二十年“磨一剑”了!

一枝奇葩香飘墙内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提到蚌埠医学院,许多人都知道有一个周建生;一提到周建生,四域八方同样有众多的人都知道安徽有一个蚌埠医学院。而在蚌埠医学院一提到周建生,上下左右有口皆碑,口吻里油然地带着一种荣誉和敬佩感:“噢,周建生教授,是我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科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百名优秀医生,卫生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们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周教授一大串荣誉等级。

周建生教授在蚌医以什么力量振动了众多的心?笔者在深入采访中查阅了有关资料,心中才豁然一亮:周建生教授自1990年以来,由他主持完成的关于骨科的五大科研项目均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带血管的同种异体骨低温冷藏和移植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于1997年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此项技术在临床上有其重大意义,解决了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骨肿瘤根治性切除遗留的大段骨缺损修复困难这一难题。通过移植经过低温冷藏的带血管同种异体骨,并高潮消除异体排斥反应,使患者保全肢体,康复痊愈,避免以往对患者非常残酷的传统截肢所造成的终生残疾,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与此项技术同时进行的《冷冻保存胚胎颅骨骨膜移植修复髋关节大面积软骨缺损》,在临床上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直没能理想的治疗方法,以往都是施行关节容合手术,使关节失去活动能力,形成“死关节”,造成病人抱憾残废。周建生教授这一创新技术把冷冻保存的胚胎颅骨骨膜移植到患者髋关节,达到了根本性的改观,使患者被修复的关节能活动自由,避免了残疾。该项技术同样在国内领先,在国际先进。其技术成果的论文曾在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频道向世界播放。

周建生教授的著作甚丰,先后出版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六部,200万字;发表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与解剖学专家苗华教授共同主编的《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一书,95万字,并附有大量图片资料,翔实生动。该书于1997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一版问世后即售罄,又经再版,先后发行5万册,成为国内较多骨科医生普遍欢迎的工具书。周建生教授40余篇学术论文中有数篇发表在国内著名医学刊物《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等,引起了国内同行专家们的广泛关注。

正因为周建生教授学术成就卓著,出类拔萃,经过层层遴选,在众多同行中风骚领先,于1999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医生”,同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又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其名录事迹和彩照分别刊登在《健康报》和《中国卫生人才》杂志上。

带露盛开的奇葩必然香飘墙内外。周建生教授的智慧、才华和创造精神,散发出诱人的芳香,漫溢出蚌埠医学院的大院,远播出安徽省的省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门!

  


联系电话:010-82553522  传真:010-82553524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三学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