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展望

 

  

 

专 职 干 部 荣 玉 泰

安徽九三学社  吴炳南

  

正月初八,节后上班第一天,九三学社省委陆家琛来电拜晚年,他话锋一转,“告诉你一个不幸消息,荣老昨天病故……”犹如晴天霹雳,脑袋轰的一声,我懵了,情绪反差之大,半天顺应不过来,正在撰写的文稿狼籍于案,难以为继。那终身未改的淮北乡音,那中气十足洪钟般的嗓门,那未语先笑的亲切面容,那言语得体举止有度的儒雅之风……荣玉泰同志的形象,久久萦回于我的脑屏。

玉泰同志是一名搞统战工作长达50年之久的老兵,前十年任职于省委统战部,先后在张凯帆、姚克、洪沛三任部长属下当干事、秘书,是部里三大笔杆子之一,是干实事的一介布衣。1959年调九三学社合肥分社,仅有两名驻会干部,集文书档案、组织宣传、联络协调、内外跑腿、勤杂事务于一身,仍是一个统战兵。年近花甲,就任九三学社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玉泰同志没有“荣升”的自我感觉,社员见他和蔼依旧,勤恳依旧,从不以官衔相称,习惯性呼之为荣老,从他言行中,几乎找不出贪图、索取的踪影。

党的拨乱反正,荣老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社员排忧解难,备尝艰辛,倾注热情与心血。诸如举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上报科技精英、先进模范等人物事迹,玉泰同志对社内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情况了然于胸,整理起来如数家珍,出色地起到了他所任角色的作用。而他自己却始终甘居荣誉门之外。由于工作需要,参加省政协全会和九三社省委常委会,还只是个列席人员。

荣老对普通社员,包括新入社的同志,处处体现“以民为本”的良好风范。1983年我入社不久,参加过一次社的全省性的工作会议。荣老作为会议组织者、操办者之一,除忙会务外,就餐时还给新老与会者盛饭,有的老前辈也抢碗替别人装饭,新老挤作一团,推让间打碎几只饭碗,大家又立即转入抢先掏腰包赔钱,食堂管理人员见状深受感动,说“正常损耗,免了免了”。至于为评职称、分房子、安排子女等矛盾,荣老走访有关社员所在单位进行了解和协调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安徽艺术学院刘静源教授,是1954年在上海入社的老社员,1958年支内来安徽工作,上海原有较宽敞的宿舍被原单位卖给工厂,搬家后仅有一间住房,三代同室,1988年12月上旬刘静源在合肥临终前,对家属住房拥挤未得调整,深感遗憾,在刘静源治丧办公会上,其家属请求九三组织出面帮助解决。我将此情况及时向裴尚同副主委及荣老作了汇报,商定以安徽社省委名义出具证明函致九三上海市委主委谢丽娟(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并转朱?F基市长,请予关注解决,函文则由荣老拟定。我没想到荣老很快拟就草稿到我家来征求意见,说“推敲后再打印盖章发出”。荣老解放前就在安徽学院(前身即安徽大学)习中文专业(差一学期毕业),铸就扎实的文字功底,几十年文秘经验,熟稔方针政策,参与编写过全国工商业改造史丛书和洋洋万言的安徽九三社史,短短数百字的函文何须推之敲之?果然,公函行文准确精炼,条分缕析,主旨突出。荣老此举,实出于尊重他人也。时过数月,听说刘静源上海家属另增一间小房。是否全由九三信函所起作用,语焉不详,但荣老关注社员生活之心,日月可鉴……

从感到不适到心脏停跳,仅仅数小时,荣老走得过于匆匆,后人思念则愈加隽永绵长,我不及揣摩格律,草就挽联,聊表敬重之情:

玉洁冰清  桃李不言自成蹊

泰然宠辱  甘做嫁衣启后人


联系电话:010-82553522  传真:010-82553524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三学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