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展望

 

  

我爱九三

 那守范

   

我爱九三,九三学社成立在抗战凯旋之时,我的血肉之躯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社史与家世紧密相连,虽非血缘,却有亲缘,叫我如何不爱她; 

我爱九三,她秉承“五四”运动“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 science)的精神,高擎民主与科学的大旗,鲜艳夺目,独树一帜,斯时振聋发聩,而今依然光芒四射;

我爱九三,她英才辈出,群星灿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催我效法先贤,自强不息,为中华复兴竭尽绵薄。

(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攻占沈阳,扬言“三个月占领中国”,民族危亡,迫在眉睫。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吞并整个中国的狂妄野心,同时也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信号。蒋介石不抵抗主义和独裁统治,极大地伤害了广大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进步力量的爱国热情,他们公开亮出了反蒋、联共、抗日的旗帜。九三学社的创始人认清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他们确定了跟共产党走的正确道路。一批有影响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家许德珩、梁希、潘寂、涂长望、金善宝等,为争取民主、坚持抗战进行着不懈的努力。1944年底,他们在重庆组成“民主科学座谈会”,表明继承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传统、提倡民主科学精神之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9月2日,日本天皇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是投降书正式生效的日子,这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就在这一天,“民主科学座谈会”召开了扩大座谈会。鉴于战后中国面临着“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座谈会的同志深感斗争道路方长,有必要建立永久性的组织以加强联系,团结奋斗,决定扩大成员,建立组织,以九月三日这个日子命名,因为“抗战最久而受创最深的中国人民,对此伟大的民主胜利之九月三日,应谋发扬光大”,故称“九三座谈会”,此便是九三学社的前身。1946年5月4日,在重庆正式召开了九三学社成立大会。决定采用“九三学社”这个名称,意义有二:“九三”是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的日子,带有政治性;“学社”则存明显的学术性,利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

    在日本军国主义横行肆虐、抗日烽火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九三学社酝酿、筹建、成立了。

    在日本鬼子残酷血腥、中国百姓生灵涂炭的氛围中,我的父母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我的母亲在飘泊动荡中孕育了我。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张寒晖这首《松花江上》愤慈悲壮的曲调道出了那特定历史时期的情境。祖父早逝,父亲靠二爷的资助,就读于沈阳北陵、张学良任校长的东北大学经济系。“九·一八”事变,日本的铁蹄践踏了我神圣的国土,沈阳之大,“己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东北大学被迫迁往北平,父亲随众多学子流亡关内。“……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流浪,逃亡……”这曲摄人魂魄的歌,述说着田园毁弃,生死催难的人间惨象。

    家住通州,我在母腹中燥动。本应降临到静谧安祥的人世间,可机枪大炮击碎了和平空间,母亲怀我七个多月,“卢沟桥事变”发生,通州在劫难逃,与众多扶老携幼、仓皇出逃的百姓一道,父母抛弃了家产,只背了半袋白面以备充饥,慌忙奔向京城。北平的城门己经关闭,在西直门外等了两三天,城门开了父母及大哥才得以进城。“七七事变”后两个多月,我呱呱坠落在阜城门内白塔寺下的一个四合院里。现时的年轻孕妇,为了宝宝日后的身心健康,时兴“胎教”—给腹中的胎儿放送轻柔的音乐;而我在娘肚子里听到的是鬼子的枪炮声,以及逃难人群的哭嚎和呻吟声!

“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逃亡,流浪……”,父亲依靠书写阿拉伯数字与拨动算盘珠子的会计技艺,寻亲访友,四处谋生,足迹踏遍了半壁河山。1942年全家旅居江苏徐州时我在少华街上幼稚园。一次放学出来,两个日本人放出狼狗追我,我哭号奔跑,屁滚尿流,日本人却狰狞奸笑,这情景至今铬刻难忘。1943年又逗留河南商丘,防空警报日日不停,人人如惊弓之鸟,年幼的三弟听说飞机来了,吓得浑身发抖,竟然不会走路,双手抱头缩成一团便往防空洞里滚。飞机盘旋俯冲离地面极近,我几次看得见驾驶员的身影。国难当头,人无宁日,在战乱和流浪的岁月里,我阅尽了人世沧桑,也磨砺了刚强性格。写在《六十抒怀》的一首七律中,有这样两联:“烽隧狼烟漫京城,流离颠沛任飘零。四海为伴承苦雨,六口相依临凄风。”便是那个年月生存与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九三学社成立的那年,我已经八九岁了。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谈判成功的时候,我们家住在安定门内车辇店胡同。黎明前的那一个寒夜,卧榻之上听着城墙外不时划过夜空的弹啸和远处稀疏的炮弹爆炸声。“雄鸡一唱天下白”,2月3日我们随着全城市民涌上街头,欢迎解放军入城式。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解放区的天》。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参加了学校组织排练的团体操,可惜因打棒球受伤,未能亲临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诚为一生之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问世。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年事渐长,知识积累,知道了有民主党派,特别是九三学社这个政治组织。

“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当1979年我接到“平反通知书”以后,心中萌动了加入民主党派的念头。按照马斯洛的学说,人都需要一种归属感;借用刘少奇当年组织工会的提法“联络感情,涵养德性”,我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一个时期,好几个民主党派的负责人或口头或信函表达要我加盟的盛情美意,我都予以婉拒。偏偏在十几万人的石嘴山区,并无九三学社这个组织,“党”在哪里?我细心寻觅。说来凑巧,在石嘴山市文联的一次聚会上,我畅叙襟怀,文友胡惠峰先生应答说,我便是九三社员。于是我随即书写申请,表达加入九三学社的热望。时隔不久,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组宣处王大陆等人下来调查了解、征询意见。那时,我历经沉浮磨难己坐到石嘴山矿务局二矿副总工程师的位置,众人好评,党委首肯,终致美梦成真。1988年接九三宁组[1988]第13号函称:“您申请加入九三学社,业于4月29日经我社常委会讨论通过,批准你为本社社员。”

    是什么原因使我的选择非九三莫属?

    抗日的思绪,爱国的情怀是把我与九三连接的感情纽带;当然还有民主的精神,科学的实践,以及我所仰慕崇敬的众多大家楷模—这便是我的九三情结。

    从此,石嘴山区这片宁夏最北端的土地上,有了第一个九三学社社员。我虽然孤身奋战,却一以当十,在民主党派的活动中,崭露头角。1995年11月17日,九三学社石嘴山市直属小组成立,我任组长。三人成众,小组的成员精明干练,以少胜多,用出色的参政议政水平和能力,赢得中共石嘴山区党委、政协和兄弟党派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声名鹊起。1998年我退休以后,举荐后来者继任。然我老骥伏枥,老志弥坚,继续为九三效力,为九三争光,此非虚言,有诸多事实可证。

九三学社令我神往——有往昔的追忆,有现实的寄托,有未来的畅想。如此一个美好的家园,叫我如何不爱她。

(二)

   九三学社的“成立宣言”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虽号称民主国家,而人民长期慑伏于封建暴力,基本自由,从无保障,科学之进步与人权之发展,更无可期!”“……‘五四’所号召于国人者,为科学与民主,今时间过去虽己二十余年,而民主与科学之要求实较前迫切,本社同人,即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谨此宣言。”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数千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至高至尊,一言九鼎,“君叫臣死,臣不敢不亡”,更何况草芥小民、芸芸众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老百姓生命权皆无保障,哪里还容侈谈什么民主权利!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其功绩之一便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保障民权。九三学社的创始者们,有感于“百年以来,中国人民外受帝国主义者之压迫,内遭军阀、官僚、买办之罪恶统治”,坚持“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基本精神,为民主与科学而奋斗,反对国民党的官僚政治和内战政策,争取和平、民主,建立新的经济制度,谋求发展科技和普及教育等等,这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最低纲领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九三学社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汇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浩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九三学社的创始者们继往开来,承前启后,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足见其智慧和胆略,使后来如我者精神振奋、肃然起敬。

    作为她麾下的一名兵勇,不能只感受前辈的无尚光荣,还要牢记前训,身体力行。我本一普通知识分子,既无高官尊位,不能发号施令;更兼阮囊羞涩,无计慈善众生。只能“拿起笔做刀枪”,以口舌为利剑,口诛笔伐,为民主呐喊,为法制奔走。在我工作历程的后十年,受命领导,半路出家,改行任法律顾问期间,更是为向公民普法不遗余力。时光虽已流向21世纪,但封建主义的阴魂并未涤荡干净,欺压百姓、漠视民主的事例并不鲜见,面对积弊垢病,一种责任感促使我不能作“麻木的看客”,“处江湖之远”“位卑未敢忘忧国”就成为我的信条。四十年多年来,业余时间我以杂文为武器,匡正时弊,针砭痼疾,革故鼎新,激浊扬清,洋洋洒洒写下十数万言的杂文,上至国家级的《法制日报》、中到《宁夏日报》、下延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各市县的报纸杂志,均可见到我壮怀激烈,慷慨激昂的“匕首和投枪”。群众看了扬眉吐气拍手称快;作为社会舆论监督亦有不可小视的力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宁夏杂文的四届评奖中,我得了三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于此可见我摇旗呐喊,擂鼓助阵,褒贬是非,臧否人物,其作用与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我生性耿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作为石嘴山市政协委员,我积极参政议政,如实反映社情民意。限于篇幅,仅举一例:21世纪头两年,一大型企业的退休老工人要面见领导,反映情况、提出意见、诉说要求,可企业头头避而不见、东躲西藏,机关大门紧闭、保安戒备森严,视群众为洪水猛兽。更有甚者,还调集公安干警数十,荷枪实弹,如临大敌,与工人怒目对峙。看着这些曾为共和国的建设挖掘煤炭,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功臣,他们面容憔悴、白发苍苍、身躯佝偻的形象,观者无不为之同情怜悯,气愤不平。在企业内部,职工欲见领导竟如登天之难,这还是工人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企业吗?!(如果和我写本文时媒体盛传的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长张云泉心系群众、为民解难的动人事迹互为对照,相去何远!)我目睹此情此景,义愤填膺,作为石嘴山区特邀纪检监察员,迅即面见区党委书记并呈附条陈,我言道:倾听群众呼声,关心工人疾苦,这本是作为共产党员的企业领导干部应尽的职责。领导怕见工人,己是反常费解之事,为什么区上还要帮倒忙、动用警察干预?工人们的行动既不触犯《游行集会示威法》,又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凭什么像对敌人一般对待他们?这样做既不合法,又践踏了民主,不利于社会稳定,请党委明察并制止。我以民主党派成员身份进行了民主监督,这个意见和建议被石嘴山区党委采纳,此后得以杜绝。关注民生,为民请命,一方面是我的性格使然,《六十抒怀》中曾有“秉笔直谏斗胆壮,仗义执言寸柔肠”的联句;但加入九三学社之后,民主精神的感召与熏陶,使之更加升华,斗志更加昂扬,维护民权的理念尤坚,社会责任感愈强,庶几不辱九三学社之使命。

“科学救国”是近现代中国有识之士的呼唤,“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把它推向了极致。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四大发明”被我们引为骄傲,在灿烂星河中有如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李时珍等诸多杰出的科学巨匠。只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窒息和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发明,在科学技术领域,只能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匍匐。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振兴科学、中华崛起就成为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五四”吹响“赛先生”的号角,不啻一声春雷,警醒国人发愤图强。九三学社秉承“五四”传统,高扬科学旗帜,在抗战胜利、“重整河山”之际,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我钦佩他们的远见卓识。建国后毛泽东主席提出“科学实验”运动,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直到今天建设现代化国家,鼓励技术创新,倡导科学发展观,无不与科学二字密切相关。九三学社始建时的宣言和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所见略同,不论在现实阶段,还是未来的历史进程,依然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我自幼喜好文学,只是因为历史和家庭的原因,不得不弃文学工,搞了采矿专业。学校毕业前夕,蒙冤戴上一顶桂冠,命运局限了我的选择,我在局限中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毅然填报志愿:到西北去拓荒!1958年9月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不毛之地石嘴山矿区,从此生根开花,安家立业,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工作历程的前30年,在现场实践、科学研究、科技著作、科普宣传等方面小有建树。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顶板》等三本小册子,曾被评为1983年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仅《顶板》一书发行量便有88万册之多,其他两本也都在70万册以上,成为指导煤炭行业技术操作的畅销书。1999年又重新补充、加工、修订出版。应读者之需2002年又出了合订本。受中国煤炭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之托,主编了五本科普画册(其中我写了一本),在全国发行。凡此种种,皆是为煤炭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了一点贡献。究其动因,作为龙的传人,有中华文明血脉的传承和律动,有“五四”精神的灌输和感染,自然也离不开九三学社这个以科技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大家庭的陶冶和滋养。九三学社与我以科学技术相牵相连,相得益彰,这难道不又是一种亲情缘分!

    而今,党和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民主法治就是它的必然要求;而中华民族之振兴、繁荣富强之期盼,更要仰仗科技兴国。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的大纛,将永远飘扬!

(三)

    九三学社与其他民主党派相较,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她既是一个政治组织(“九三”),又带有明显的学术性(“学社”),因此吸引了各行各界知识分子参加。有了这样的特质,人们对她的印象非同一般,通常提起九三学社,几乎会异口同声地说:“你们这个组织人员素质高。”

    我国一向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我们的先人谱写了古代世界科技史上最灿烂的篇章。近百年来,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但那些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依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披荆斩棘,继往开来。在九三学社这个大家庭里,便聚集着鸿儒硕学,巨擘宿师,诚可谓精英荟萃,杰立相望。

在九三学社的创始人群中,即它的前身“民主科学座谈会”的主要发起人中,或是“五四”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或是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所以这个团体从发起伊始,就带有较为浓重的“五四运动”的影子和色彩;而发起人中如许德珩、潘寂、梁希、黎锦熙、劳君展、涂长望、张雪岩、黄国璋、叶丁易、税西恒皆是文化教育界、科学技术界的高级知识分子。许德珩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学问大家;潘寂亦是“五四运动”的参加人,著名的心理学家;黄国璋是著名的地理学家;黎锦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梁希是我国现代林学界的一代宗师;金善室被誉为东方神农,为我国农业科学作出过卓著贡献;涂长望是气象学家;税西恒是著名水电工程学家;叶丁易是著名社会活动家,作家;张雪岩是作家、宗教界人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们都是学界泰斗,社会名流,其博大精深的科学造诣,高风亮节,为世人所敬仰。

    许德珩为九三学社第一任主席。第二任主席周培源,副主席严济慈同为国内外闻名的科学家。第三任主席吴阶平是医学科学家。现任主席韩启德是中科院院士。其他有名望的社员如王淦昌、邓稼先是“两弹元勋”,威震四海;桥梁学家茅以升;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水利学家张光斗;赫赫有名的红学家俞平伯;语言和书法大师启功;发明激光照排的王选……人才辈出,不胜枚举。他们为国家为人民造福,夙兴夜寐,皓首穷经,毕生辛劳,功绩卓著。观察这些人物如仰望苍穹,星河璀璨,光照人寰,英名千秋。他们是祖国的骄傲,九三的荣光,也是我崇拜的名星和偶像。置身这样的队列之中,倍感荣幸之至,此生虽不可企及,但心驰神往之。

语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前辈先贤,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后生如我,自当奋勉砥砺,薪尽火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敢有丝毫懈怠,我年届半百时,曾发一豪言:“生命从五十岁开始”;花甲之岁,又有“五十方觉生命始,耳顺之岁是顽童”的诗句。自觉雄心未泯,尚有余勇可贾,一方面应邀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一方面从事我喜好的文化艺术活动。现择其要者,纪录于后,权当一个入社17年的九三社员,向我社组织与同仁作一“退而未休”的金秋报告。

    在社会活动方面,2002年3月被中共石嘴山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石嘴山区监察局聘为特邀纪检监察员;被石嘴山区卫生局聘为卫生行业行风监督员(2002年);被石嘴山工商分局聘为行风监督员(2003年);被石嘴山交警大队聘为警风警纪监督员(2004年)。我恪尽职守,对相关部门的行风行纪进行调查、考核与监督评议,以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作风,深受好评。

    2000年春季,在“西部大开发,重振石嘴山”的大讨论中,我参加九三石嘴山市委会组织的调查研究,并执笔写成长篇调研报告《发展石嘴山市经济整体布局当议》,呈报石嘴山市政协,在各民主党派总结评比中,获得优秀奖。

    在文化艺术活动方面,成绩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1)1998年宁夏回旋自治区成立4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民族文学》杂志出版“宁夏专号”,我的散文《青春记忆》(又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入选刊登。稍后又收入《宁夏文学作品精选》一书。

(2)2000年石嘴山市成立40周年前夕征集歌曲时,我作词写了《天南地北石嘴山人》,谱曲后被选为庆祝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节目中;同时,作为市电视台纪念专题片的片尾曲广为传唱。

(3)2001年3月被中共石嘴山区委员会、石嘴山区人民政府评为"2000年度对外宣传石嘴山区先进个人”。

(4)2001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干部局、民政厅、文化厅、广电局、宁夏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宁夏首届‘金秋杯’老年风采大赛”中,我的诗文吟唱《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获得三等奖。

(5)为歌颂石嘴山的开发建设和变化发展,2002年我写歌词《这里的黄河向北走》,谱曲后参加石嘴山区广场文化节演出。后被石嘴山市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评为“2002年第三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创新节目”(2003年2月颁奖)。

    (6)2003年石嘴山市编辑出版“石嘴山丛书”四册,应邀我先后写了五篇长文。其中参加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局、市广电局、市作家协会等联合举办的“‘移动杯’我与城市征文”的一篇《命运叫我奔向远方》获得二等奖(2003年8月)。后此文在2004年被编入石嘴山市《乡土教材》成书出版,供给教育系统,作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读物。2004年春又应市广电局之邀为平罗县一位作者的两个长篇小说做编审工作。

    (7)2004年7月被石嘴山电视台聘请为“石嘴山电视台小记者团校外辅导员”,为众多小记者讲课指导。

    (8)我的一篇杂文(《非典断想》,荣获“第四届‘香山杯’宁夏杂文大赛”一等奖(2005年3月颁奖)。

    “三个代表”中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说,在这个方向指引下,我有所作为,颇觉欣慰。

      工作期间,报刊盈筐,退体之后,信息渠道狭小了。但我读书看报成癖,求知欲望强烈,有选择地订阅了六种报刊,其中便有北京出版的《人民政协报》。九三石嘴山市委会为我订了社中央出版的《民主与科学》杂志,并发《社讯》。如此,则国际政治风云,国内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协商大事,民主党派动态,特别是九三的信息都会源源传来,使得我头脑清楚、耳聪目明,不致在这个信息爆炸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成为落伍者。

    我生肖属牛,一生耕耘,辛勤劳作,“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鲁迅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倥偬前行,己迈向古稀之年,有自娱小诗曰“皱纹是智慧,白发知人情,姜老味更辣,雪后看青松”。值此九三学社成立60周年志庆之时,追昔抚今,心潮汹涌,把笔成文,以明心迹,拳拳之情,有诗为证:

                风雨九三六十年,

                民主科学非等闲。

                且效前贤承鸿志,

                四蹄生风无需鞭。

 

 作者简况

  那守范,男,1937年10月生于北京,满族,高级工程师。1958年至1998年供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矿务局,前30年搞煤炭科学技术及企业管理,后10年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退休前任石嘴山矿务局法律顾问处处长,为国家人事部和司法部颁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律顾问”。宁夏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宁夏作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作家协会艺术顾问。九三学社社员。石嘴山区第二届政协委员,石嘴山市第六届政协委员。


联系电话:010-82553522  传真:010-82553524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三学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