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展望

 

  

不断创新的学术泰斗

——缅怀朱祖祥院士

陶勤南

 

2004年传来喜讯,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比中,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中的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双双荣获同学科全国第一名。在一个学院中所包含的全部一级学科都列为全国第一,不仅在浙江大学中是唯一的,在全国也极为稀少。

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原称为土壤与农业化学,下含土壤学与农业化学两个二级学科。早在1934年老浙大就有农化组,1939年在朱祖祥院士建议下正式成立农化系,抗战胜利后已发展成农学院中一个大系。解放后他时任农化系主任,特别重视土壤学的课程建设。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曾停止招生,1955年他受命重建农化系。五十年代后期起,受各方委托培养全国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土壤与农业化学的师资与科研人才,土壤学与农业化学均已成为全国带头学科。1981年、1983年土壤学与农业化学先后被批准为博士点。国家教育部开始评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后,两个二级学科各获一篇,也是全国同学科中仅有的两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土壤学与农业化学都是有一个半世纪历史的传统学科。在这二个学科推动下,化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为迅速增长的世界人口提供食物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中国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已有半个世纪,特别在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用量接近或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成为土壤、水系、空气中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农产品中污染物也严重超标,食物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早在廿多年前,他就预见其严重性,当农化系教师们提出建议成立环境专业时,得到他的积极支持。1977年省政府批复增设农业环境保护专业,由土壤与农业化学系抽调教师组成。1980年3月浙江省委任命他为浙江农业大学校长。1983年成立环境保护系时又得到他的支持,为环保系的发展与壮大创造了重要条件。1990年10月年批准农业环境保护为博士点。四校合并后组建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经过廿多年努力被评为全国第一。

从他对学科建设方面的重大贡献,对晚辈的关心与爱护,使我回忆起和他的种种经历。那是在文革后期,被迫停止多年的科研工作即将重新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高惠民所长接受沈阳农学院姚归根教授的提议,在山东德州召开长期定位试验座谈会。我接到通知后进入刚允许开放的书库内,查阅了百年中外长期定位试验资料,总结了它的发展与现状。到德州后才知道座谈会规模很小,只邀请了八、九位老教授,只有我一个年轻人。在会上我讲了这个领域的进展,受到老前辈们注意,朱祖祥院士与我散步时作了深谈,两方都留下良好印象。第二次见面是朱祖祥院士到陕西杨凌做学术报告,我对他的将热力学原理应用于土壤化学研究的学术思想与成果十分钦佩。我的导师俞启葆先生逝世后,康迪兼任陕西农科院院长,他要组建杨凌研究中心,命我专程赴杭州向朱祖祥院士请教研究方向,在他家中受到热情接待与指教,使我得益非浅,这是第三次见面。当康迪院长病重住院前,一向不同意我调离的他,在病塌前叫我赶快调浙江。由于我对以朱祖祥院士为首的浙江农大土化系十分向往,朱先生等老一辈专家为我做了许多努力,尽管当时北京的及其他单位欢迎我去,1983年我还是如愿到了浙江农大。第二年他与蒋次升先生介绍我加入九三学社。

九十年代我正在研究植物有机营养理论,这是一项纯科学研究,他到我实验室来看试验,说了一句令我震惊的话,他说土壤学的科研已处于“山穷水尽”的地步,并让我设想如何开创土壤学与农业化学研究的新思路。我回去反复思考,两个学科都有超百年悠久历史,最基本的理论早就研究清楚,尽管学术队伍已十分壮大,新发表的文章数量庞大,但重要的创新理论不多,以致SCI收录论文的影响因子偏低,我理解“山穷水尽”的含意是指创新理论不多。根据他的要求,结合我正在进行的研究,构想了一条研究思路。首先是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的动态相互关系,然后是根际土壤与整个土层的关系;植物根系对土壤养分高效吸收能力的分子遗传原理及其生理生化机制;冲破植物根系只能吸收无机离子态养分的传统理论束缚,开展根系对有机化合物形态养分吸收能力以及依靠有机态养分完成生命周期的试验;在研究方法上将热力学、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严密的无菌技术结合成一个整体。将这个构思向朱祖祥院士汇报后,他说原则上可以,但还应加上根系土壤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内容,叫我系统化整理后再讨论。我原本想建议由朱祖祥院士领头,我协助他做些组织工作,将一系列学科组成研究团队,对这个项目进行攻关研究。令人遗憾的是传来了他因公殉职的噩耗,这件事成为终生的遗憾及永恒的回忆。

  


联系电话:010-82553522  传真:010-82553524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三学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