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论文

         

   

指引我们不断创造辉煌的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中国从“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中走了出来,便发现严峻的挑战已不容回避地摆在面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建立了,但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经济体制僵化,群众积极性不高。人们对自己所走过的路不禁产生了种种疑问,搞社会主义就搞出这么个结果?这条路究竟还能否走得下去?

面对挑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行了反思,认为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出现了重大失误,违背了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实际。如不及时纠正,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但是,一旦着手纠正过去的错误,首先便遇到了很大的思想障碍。对马克思主义某些条文的教条化理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错误认识还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左”的思想严重阻碍着拨乱反正的步伐。

1978年,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阐述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解放思想,不仅是个思想路线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问题。这篇讲话还阐明了解放思想的本质含义: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

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抛弃过去那些错误的或不切实际的做法,重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设计适合于中国的发展道路。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将经济建设确立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改革开放,从根本上革除那套僵化、封闭的旧体制,代之以真正适合生产力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在这条基本路线指引下,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从此,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路子。

邓小平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中国的现代化,按照邓小平的总体构想,是一个全方位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其奋斗目标是经过上百年的艰苦奋斗,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规模宏大的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系统工程,它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们始终紧紧抓住这个中心不放松,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加速发展、尽快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力争用20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国情提出的一个科学设想与决策,这一决策目标的提出,使中国的现代化有了一个极为清晰的战略发展蓝图,使全国人民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极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的奋斗精神。经过努力,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1992年初,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一个历史性伟大决策,它使中国经济有了强劲的活力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邓小平提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国家政治生活的需要,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通过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他深刻指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只有对我们的制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第二,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政治体制十几年来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共产党的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民主监督更加广泛,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更加稳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第三,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根据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及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为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我们只有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出大批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推动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使社会主义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一个世纪性和世界性难题。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面向世界而又脚踏实地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明确提出了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思想与政策。

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并没有因为他本人的逝去而凝固、停顿。因为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些经过历史检验已成定论的许多重要观点,而且他留给我们的主要精神遗产,就是其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带领全国人民,必将创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辉煌。

 

作者刘国相 九三学社濮阳市委员会主委

 

关闭窗口